微信分享图

2825 王翚 1684年作 丹台积雪图 立轴

丹台积雪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825 作品名称 王翚 1684年作 丹台积雪图 立轴
作者 王翚 尺寸 225×64cm 创作年代 1684年作
估价 2,5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1.《中国绘画收藏与鉴赏全书》(下卷),页587,刘国生主编,天津古藉出版社。
2.《中国古代绘画价值汇考》(上卷),页213,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编,施大光主编,辽海出版社,2002。
款识:王右丞丹台积雪图,康熙甲子中秋虞山王翚。
鉴藏印:赵兰亭藏(朱文)、沽上赵兰亭藏(朱文)
题签:王石谷丹台积雪图真迹,定生手书。钤印:定生题字(白文)、沽上赵兰亭藏(朱文)。
印文:王翚之印(朱白文)、石谷子(朱文)
王翚《丹台积雪图》作于康熙甲子年(1684年),时年53岁。王翚四十岁至六十岁之间为其绘画中期。此一时期他在广泛临摹古代名迹的基础上,技法逐步成熟,形成了沉厚凝重的个人风格,并以其严谨的创作态度、精湛的绘画技法,博得世人赞赏。
对于宋元名迹的研摹,构成了王翚山水画创作的重要基础,而这种在研摹中重开新意也是他最为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他的挚友恽寿平在《南田论画》中曾对王翚三临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有详细记载,深刻道出王翚三临前后的变化,第一临:“犹为古人法度所束而未得游行自在”;第二临:“有弹丸脱手之势”;第三临:“与古人精神相恰,……信笔取之,不滞于思,不失于法,适合自然”。从“为古人法度所束”到“适合自然”,王翚历经了十多年的艰辛磨砺,终得“与古人精神相恰”,亦即所谓师古人之心而非师古人之迹,实际上那第三临所得的已是王翚咀嚼古人山水传统之精髓而升华出的个人感受和体验,培养和锤炼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个性,这也是自明末董其昌以来山水画思想的完美实践。
《丹台积雪图》设色以淡赭为主,并以墨青合染,色调温和,为典型的浅绛设色画。是图绘画技法博引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宋代李成、郭熙、刘松年,元代黄公望、王蒙等名家笔意。高远处山峰起势,画法以南宗董源、巨然为主。巨然承董源一路遗法,王翚于此处参合二者圆润之笔,以繁密的皴法层层擦写,构建出苍厚温润的山脉,山间丛树则用焦墨侧锋横点写成,与山体皴法融为一体,尽得山峦之浑厚秀逸。山间以留白与烘染表现淡缈的云雾和远水,使观者的空间感随景物的依次递进而延伸,并进入画面的核心阶段。以画幅中部山径、行旅、庭院刻画细致入微,渐入以“北宗”技法表现之崇山峻岭、危谷劣岩的北方山川景色。王翚汲取了五代荆浩、关仝以及北宋燕文贵用笔硬朗、皴染兼备的艺术风格,先以简劲的墨线钩出山石的大致轮廓,再以点染的方式描绘出其结构,树木画法仿郭熙、李成风格,古干虬枝,尽显荒寒之态。山石的突出部和边缘处笔简而墨淡,凹陷及深暗处则笔密而墨浓,真切的表现出山峦的层次和质感,得南方山川植被丰茂、盛润清俊之美。在这一部分,随着山势的舒缓,渐次展现出平远开阔的江南景致、秀丽的溪山之间,颇得余音绕梁之味。@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臞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出身绘画世家,幼承家学,初学画于张珂,后又得到王鉴、王时敏指点。擅山水,初摹黄公望,后广泛师法唐宋元明诸家,转益多师,加以发展变化,形成个人风貌。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在四王中比较突出。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康熙三十年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3年完成,得到皇帝的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为“虞山派”之首。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臞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出身绘画世家,幼承家学,初学画于张珂,后又得到王鉴、王时敏指点。擅山水,初摹黄公望,后广泛师法唐宋元明诸家,转益多师,加以发展变化,形成个人风貌。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在四王中比较突出。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康熙三十年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3年完成,得到皇帝的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为“虞山派”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