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122 傅抱石 1944年作 丹台晓望 立轴

丹台晓望
拍品信息
LOT号 1122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44年作 丹台晓望 立轴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110×62cm 创作年代 1944年作
估价 15,000,000-18,000,000 成交价 RMB 17,82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1.《现代书画投资丛书—傅抱石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10月。2.《傅抱石年谱(增订本)》,叶宗镐著,第12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12月。
3.《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110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集》第48-49页,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题识:一上丹台望,千峰到杖前,云阴封曲径,石壁划流泉,布落空中语,人终世外华,浮丘原不远,萝户好同攀。 甲申五月初八日,写苦瓜诗于重庆西郊。新喻傅抱石。
印文:傅、抱石大利、踪迹大化、代山川而言也
来源:国内著名美术馆收藏。佳士得香港2002秋Lot227。
说明:此作品经傅二石先生鉴定为真迹。
展览:“其命维新——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江苏美术馆,2014年12月。
在金刚坡我们生活了8年,期间父亲创作了数百幅画,许多为世人所熟知,如《潇潇暮雨》、《万竿烟雨》、《丽人行》、《屈子行吟图》等等。父亲每于画作题上“作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抱石山斋”,于是在人们心目中,“金刚坡下抱石山斋”成为傅抱石许多绘画精品的诞生地。
但所谓“抱石山斋”,其实连画室都称不上。它原先是房东家堆放杂物的地方,矮小阴暗,只有一张方桌,是房东借给我们吃饭用的。因此必须等我们吃完饭以后,父亲才可以用它来作画。由于光线不足(只有屋顶上的两块透明瓦透点光线进来),父亲总得把桌子搬到靠门口处作画。父亲作画时全神贯注,用大笔在纸上纵横驰骋,须臾间满纸烟云。由于渲染时水用得多,整个画面湿漉漉的,需要赶紧放在火盆上烤,烤到半干再放到桌上进一步加工。若在夏日,父亲常常是光着上身,脖子上围着一块擦汗用的发黄了的毛巾。
金刚坡时期父亲的作品泼辣厚重,作画时用墨特别多,磨墨便成了一大任务。通常这个任务由我母亲来承担,我与小石兄弟俩也常被“抓差”。但我耐性最差,只要有朋友叫我玩,我的心便立即离开砚台飞到树林里去。父亲每每因为墨磨得不够浓而强令我“返工”。
——傅二石《金刚坡的回忆》
水墨风華 独韻天然
傅抱石在《中国绘画“山水”“写意”“水墨”之史的考察》一文的后段谈到明末诸大家时说: “ 因为他们都是身经亡国之痛的画家, 所谓山水而外, 别无兴趣。诗酒之外, 别无寄托, 田史老野之外, 别无知契。人品既高, 笔墨当然造其绝境。但他们的深意, 是在笔墨之外的。”这差不多可以看作40年代他的自况。
山水画在傅抱石一生的创作中占最主要的部分。虽然他最好的人物画与山水画很难分轩轾, 但从个人创造的角度来看, 他的山水画无疑有更高的成就。
此幅布局上, 傅抱石将山峰的峰顶伸出纸外, 仅余右上方寸空间以显天隅一角,如此构图,打破传统的格局, 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礴气势。本幅画面几为巨岩层叠,奇峰迭生,密树连撗所满盖。右上炼丹台地势平坦,向东南延伸而呈倾斜,下临深壑即炼丹源,林木稠茂,源下有洗药溪。炼丹台上,高士结伴观景,成为点缀山林的一抹亮色;左侧潺潺流溪,蜿蜒而下流,瀑布下方登山的高士亦是亮点,构成一幅静观高山流水的文人意趣之景。此构图既悟自苦瓜诗意,又将炼丹台的地貌特征与想象的风景相结合,是傅抱石复施挪移造化之功。
远山以淡墨为之,设色亦极淡,近处以赭色渲染山体,薄染几笔花青,用墨酣畅淋漓,营造出湿气氤氲的效果。山体轮廓及树木松石以破笔散锋的“抱石皴”快速写成,可谓极尽毛笔之所能,利用笔尖、笔肚、笔根去勾勒、皴染,此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正是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
整体观之,画中线、皴、点等元素构成不同的体面关系,并最终统一成整体,表现出山间苍茫厚重的特质,虽率意简略,笔墨松散,却有一种充盈的情绪回荡在其中,这种情绪既是激荡清冽的,又是安逸平和的。
画中,印一方以石涛“代山川而言也” 句刻的图章,亦表达傅抱石以山川为题材来表达他自己的心声。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大家中, 把强列的个人感情、人生观与宇宙观融入山水画的构思里, 傅抱石是最突出的一人,他那人格化的山水, 那饱含画家个人情感的丘壑, 那奔迸着他的热血与激情, 风雨晦明的山峦与葱郁的草木, 是画家在大自然的感动之下所引发的长歌。
在香港苏富比2014秋中有一幅1945年所作同题材作品,尺寸比此幅略小,以近2300万人民币拍出。此作由收藏机构2002年购于香港佳士得,收藏十余年后释出,一经面世,叫人有惊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