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008 徐素白摹刻 八大山人游鱼图砚盖 明 钱士璋铭 赤霞砚

徐素白摹刻 八大山人游鱼图砚盖 明 钱士璋铭 赤霞砚
拍品信息
LOT号 5008 作品名称 徐素白摹刻 八大山人游鱼图砚盖 明 钱士璋铭 赤霞砚
作者 -- 尺寸 长17cm;宽13.7cm;高3.3cm;重1240g 创作年代 --
估价 1,200,000-1,800,000 成交价 RMB 2,300,000
材质 形制
出版
《与大师谈艺—大石斋唐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郑重,2004),页116。

来源
唐云大石斋旧藏

释文
「端州岩石润于玉。不涩笔兮不收墨。琢取平田水注兹,沾溉涵濡惟汝属。明窗大几清无尘,春蚓秋蛇随意画。方厓征君倩赤霞山民士璋铭篆。」
「钱公士璋为明遗老。年八十余,隐居西湖赤霞山中。善琴,喜吟咏,名垂京师,篆铭尤为世珍。保之。」
「道光丁亥(1827),寻获此砚于南屏山下,遂置之案头。一良友。莲汀记,小鲁刊。」刻铭并款识
「大石斋图」
「八大山人写」刻款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写大石摹刻」印款

「明 钱士璋铭 赤霞砚」,老坑端砚,石质细腻温润,色紫纯洁,就石材随形琢成,形制简朴素雅,为清初制砚名家谢汝奇天然砚风格。砚背镌刻明末遗民、西湖隐士钱士璋罕见的篆书砚铭,士璋号赤霞山人,故以名砚;砚侧有清代金石家陈莲汀(陈铣)行书刻铭,述其得砚之始末。此砚难得之处,更在其为画家唐云大石斋故物,连红木天地盖,下方承砚处有唐云髹漆作《大石斋图》,上盖有竹刻艺术家徐素白摹刻唐云旧藏八大山人(1626~1705)画《游鱼图》,可与八大山人《鲤鱼图》(图1)(注释1)对照。此作以阴刻为之,然刀刻深浅有致,富于笔墨浓淡变化之趣:鱼背、鱼鳞与鱼鳍部分以极浅浮雕作糙地,或洼剜,或隐起,呈现其鳞鳞质感,鱼腹则保留光洁素地,突显出鱼身质量与立体感,别具雕刻之艺趣。徐素白运用阴阳并蓄、变化多端的刀法,使其浅雕具有丰富的层次感,成功表现出书画浓厚的笔情墨意。
砚背刻钱士璋咏端砚之篆书铭文:「端州岩石润于玉。不涩笔兮不收墨。琢取平田水注兹,沾溉涵濡惟汝属。明窗大几清无尘,春蚓秋蛇随意画。」就其内容或刻写的字体来看,这首砚铭颇值得深入玩味。砚铭前半或为钱士璋自创,赞美端砚润泽如玉,不涩笔不滞墨,砚如平田,可供笔墨沾溉涵濡。末二句「明窗大几清无尘,春蚓秋蛇随意画」,则是辑自苏东坡(1037-1101)所作的〈龙尾砚歌〉: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
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
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钟王砚不知。
锦茵玉匣俱尘垢,捣练支床亦何有。
况瞋苏子凤咮铭,戏语相嘲作牛后。
碧天照水风吹云,明窗大几清无尘。
我生天地一闲物,苏子亦是支离人。
粗言细语都不择,春蚓秋蛇随意画。
愿从苏子老东坡,仁者不用生分别。(注释2)
所谓的「春蚓秋蛇」原是比喻一个人书法拙劣,其字笔画盘结缠绕,没有规矩法度,有如蚯蚓和蛇般弯曲无状,此语最早出自唐太宗为自己的偶像王羲之在《晋书‧王羲之传》所写的〈传赞〉:「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太宗用「春蚓秋蛇」批评南朝梁书法家萧子云字写得不好,后世文人也经常在诗文中以此语形容较不易辨识的篆、草或各种异体字,或以之讽刺他人或自谦、自嘲自己的字体、书法等。
钱士璋的「春蚓秋蛇随意画」似乎只是在形容自己所写篆书字体的特色,而他的篆书乍看之下带有些隶意,写来平正方直,但细看之下,却可发现别具奇趣。例如:「润」、「涩」、「注」、「沾」、「溉」、「涵」、「濡」、「汝」与「清」这几个同为「氵」部首的字,除了「涩」字无「氵」以外,(注释3)其余各字分别用了「巛」、三横划「≡」、三直竖「▍▍▍」、三尖角「▼▼▼」以及三圆点「‧‧‧」等,并不全然是篆书的写法;还有将「无」字写成「亡」的异体字:「亡」,以及将「窗」字写成栅格密集的菱形窗孔「 」等。钱士璋藉由篆此砚铭,或意在展现其理解、探索篆书之心得,或仅在利用篆书各种异体或结构进行文字游戏。总之,这正是他所谓「春蚓秋蛇随意画」的真正意涵。
钱士璋这件有趣的篆书砚铭作品,实际上反映自晚明文人篆刻兴起后,对书法艺术所造成的重大影响,特别是文人对古代篆书或异体字产生浓厚兴趣的现象。盖明代中叶文彭(1498〜1573)、何震(约1530〜1604)开启了文人篆刻之风气,篆刻发展至晚明,尤其是万历年间,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文人艺术。但是由于印章文字自古以来即与篆书关系密切,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印章都是用篆书系统的文字刻治而成,然而自汉代以降,隶、楷、行等书体先后取而代之,成为日常书写的字体,以致人们对古老的篆书日益生疏。晚明文人为了篆刻(刻印、读印等),乃至金石收藏、古玩鉴别之博古需要,势需学习篆书。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因地域性特点不同,形成多元纷杂的面貌,异体或别字繁多。因此,对于晚明文人乃至于清代的金石学者而言,自己动手刻印、篆刻或收集古印、收藏古代碑刻拓片等,就成为接触、学习和理解古文字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注释4)
钱士璋,字章玉,号赤霞山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仁和(今杭州)诸生。随父任京师,明习典故,负经济才,苦于傜役,士璋建议为条鞭法以均之,着为令。在甬上值海寇乱,士璋出奇计定之,舟山以安。薄游天台,因号赤霞山人。甲申(1644)变后,士璋归隐西湖赤霞山,见石山壁立,有篆刻赤霞字,符其号,遂筑菟裘(注释5)终老焉,屡征不起,每放舟孤山,琴一曲,笛三弄,酣饮后吟诗数章,走笔作云林(倪瓒)画,见者目为神仙中人。善吟咏,工草书,尤精绘画,得宋元人笔意,年八十尚作蝇头书,诗画款多署赤霞子,所著有《赤霞山庄集》,年八十有五。(注释6)
士璋与晚明「武林派」画家之首―蓝瑛(1585〜1664)为世交至谊,士璋所收藏宋赵伯驹《桃源图》,曾经蓝瑛过眼鉴赏,其子钱封与蓝瑛同组诗画社。明亡前,士璋居钱塘东城,有室名自余轩,清池周四五里,襟带其侧,有蓝田叔(蓝瑛)画壁,奇石数峰,嵚崎历落,其下修篁,左右相为掩映,观者望之,几以为真也。(注释7)
谢士骥,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字宏卿,一字汝奇,清初制砚名家,活跃于康熙、乾隆时期,善书法、篆刻,所制砚形制独特,雕工精湛,为一代名品。
陈铣(1785〜1859),字子笠、戴泽,号莲汀,斋堂为偃盖山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好古精鉴藏,善书法,少游梁同书(1723〜1815)之门,亲受秘诀,往还尤密。画得翟继昌(1770〜1820)亲授,工写生,尤善梅作小品,下笔迈古有金石气。张问陶(1764〜1814)谓其卷轴中沉浸而出,断非凡手可及,刻有《瓣香楼梁帖》。
徐素白,又名晓钟,江苏常州武进人,现代竹刻名家。少时家境贫寒,十七岁时只身至上海豫园附近的俞宏记扇庄学艺,主刻扇骨,兼习书法绘画。后受聘于上海壁寿轩书画店料理业务,期间经同乡老画家冯超然(1882~1954)之提携推荐,渐次与上海艺术界人士有广泛结交与切磋,包括江寒汀、钱瘦铁(1897~1967)、唐云、程十发、乔木(1920~2002)、沈尹默、邓散木(1898~1963)、白蕉与马公愚(1890~1969)等人。从艺数十年,作品逾千件,深受海内外收藏家与竹刻爱好者赏识青睐。(注释8)
注释1:图版引自: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绘画全集》23卷,清5(北京:文物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页103。
注释2:(宋)苏轼撰;(清)王文诰,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上)》(台北:学海出版,1983),卷二十三,页1235-1237。
注释3:「涩」字,小篆原作:「■ 」。《说文解字》曰:「■ ,不滑也。从四止。色立切。」《隶释》云:「以歮为涩,按《说文》作 ■,不滑也,从四止,二正二倒,后人加水于旁,碑省上一止而复不倒 ,今俗因之,涩遂作涩。」
注释4:书法史学者白谦慎以傅山为中心,研究十七世纪中国书法之嬗变,关于晚明文人篆刻如何影响书法艺术,有详细论述,参见:白谦慎着,孙静如、张佳杰译,《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台北:石头出版社,2004),页84-107。
注释5:菟裘为古邑名,春秋时鲁邑,位今山东省泗水县北。鲁隐公尝有「使为其少故也,吾将绶之矣。营菟裘,吾将老焉」之语,见于《左传.隐公十一年》。后世遂以「菟裘」比喻士大夫告老退隐之处所。
注释6:(清)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百七十四‧隐逸十四(台北:明文书局,1985),页二十二。
注释7:(清)厉鹗,《东城杂记》卷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人人文库本,1976),页十八。另参见:胡启明,〈蓝瑛的交游〉,《美术大观》第4期(2014),页38-39。
注释8:徐秉坤,〈探寻先父的从艺足迹〉,收入:徐秉坤主编,《徐素白竹刻集》(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1997),页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