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203 吴冠中 1994年作 双燕

双燕
拍品信息
LOT号 3203 作品名称 吴冠中 1994年作 双燕
作者 吴冠中 尺寸 69×140cm 创作年代 1994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112,700,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出版
《吴冠中精品选集》 P56-57 艺达作坊 1996年版
《吴冠中作品收藏集 I》 P212-213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
《吴冠中全集 IV》 P94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来自全球华人珍藏》 P182-183 保利艺术博物馆 2010年版
签名:荼 九四
展览
2010年 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 保利艺术博物馆 / 北京

此作品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保利拍卖现当代艺术部工作人员

白墙不是白纸或白布,偌大面积空空如也的“白”要唱主角戏。在哪里?因之旧墙 癖痕、 水渍、 或由于墙面转折而呈现垂直的、 横扫的、 斜飘的各样轻微的形与色递变,是笔墨也是肌理,承担了舞台的主要任务。如她们的工作不出色,残将落空,观众是会失望的。
——吴冠中

各取所需·坚守自我
吴冠中的经营之道
在中国画坛,尤其是二十世纪后半个世纪的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吴冠中先生是一位极具特殊意义和深厚内涵的关键人物,这不仅因为先生在中国传统水墨现代化之路上弥足珍贵的实践与探索,更在于其绘画文本到今天而言,无疑是个人话语与时代情境彼此交互的产物。
1919年,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农民家庭。这让他早年求学艺术的辗转经历显得更为难得。1936年,已经在浙江大学所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习工科一年的他执意违背父命,转考杭州艺专,由此踏上艺术之路。可以说,杭州艺专成为他初涉艺术的真正起点,也是在这一片天地里,潘天寿、林风眠、吴大羽、李超士、方干民等艺术巨匠的影响让既热爱传统中国水墨,又痴心于西方油画媒介的吴冠中一生受益。1946年,中国政府教育部举办战后首次公费留学甄选考试,吴冠中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留学法国资格,从而进入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就此,其与西方现代艺术的亲密接触正式开始。也正是在法国巴黎的这一时期,吴冠中对于西方艺术的热情真澈迸发,并最终构成了他感受艺术形式之美的重要契机。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历经几十年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梁等旅外绘画大师推进艺学的“西学东渐”、“西为中用”之后,“如何发现中国绘画的独特东方价值”、“如何在水墨媒介上吸收西方油画语言的魅力”、“如何将中国绘画推向世界艺坛”成为摆在中国艺术家面前的重要命题。吴冠中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和画学命题之下选择游学法国的。诚然,也是基于同样的旨要和目的,他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说,相比于上世纪前半叶那些游学欧洲,试图学习西方绘画技巧与研习西画理念的中国艺术家们不同,吴冠中先生的研究课题在于如何在“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之间打通脉络,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寻到彼此得以“对话”的路径。因此,在吴冠中的绘画中,从来不是以哪种绘画为主,哪种为辅的实践,而是一种双重的取用,执意于“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的双向探知与创新。也恰恰是基于这样的缘故,人们往往将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探索凝练地概括为“横站”与“穿越”。“横站”,即为吴冠中先生能够穿梭于受政治、美学、人文所影响的诸多画派之间,立身于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雅俗之争的喧闹之中;“穿越”,则意在吴冠中先生不束缚于笔墨、色彩、东西画种和不同意趣的彼此间隔当中,随心所欲,畅快淋漓。而当“横站”与“穿越”能够聚焦到一个人身上时,便意味着一位画家能于绘画所涉及的所有维度和交错网络之中,实现着“自我”审美意图的自由建构。
在吴冠中两种探索之中,“风景”恰恰成为最不缺席,并且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江苏宜兴人,吴冠中生长于江南水乡的山清水秀、氤氲水汽之间,又就读于杭州艺专温润惬意、堪比天堂的绿水花荫之下。因而,在吴冠中先生的整体创作范畴中,“江南水乡”堪称其最为心仪也最为重要的母题,其对于江南景色的炽热之情也得以全然释放于画面之中。而介于吴冠中先生的“横站”与“穿越”并存,在吴冠中先生的笔下,对于同样景致和意象的反复描画时常可见,甚至对于完全一致的图像也数次尝试,从而实现对于同一意象的“多重解构”与“重新建构”。
1988年先生创作的《双燕》(Lot 3202)纸本设色版本和1994年再次出现的《双燕》(Lot 3203)油画版本便是如此的模板,而“双燕”也是先生为数众多的江南题材作品中,最为热爱的主题。正如先生所说“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1988年,先生最先将典型的江南民居印象纳入自己的画面之中,这也是先生最为热衷的意象。画中,先生呈现出色调素雅的江南民居之外,虬曲苍劲、枝叶茂密的古树,水平如镜的水面,以及自由随意、展翅翱翔的双燕,经由几何形的平面分割和再度组合,横向长线、白色色块与纵向短促的黑色色块之间形成强烈的对照关系。加之中国水墨的墨分五彩、深浅转折,吴冠中在纸本水墨版的《双燕》中完美地传达出“具象”与“抽象”,“意境”与“意味”之间的高度默契与平衡,继而在增加作品本身“东方意境”与“笔墨情趣”的同时,更为清晰地注入了源自西方的“形式构成”与“造型因素”,从而最终传达出一种对于南方水景的浓厚深情。
在此基础上,先生又于1994年创作了《双燕》的油画版本。在油画《双燕》中,依旧是江南一角沈静怡然、幽远绵长的景象,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清澈如镜的湖面,刻意留白的天空,饱经风霜、凝酥半面的古树,以及悠然自得、自由翱翔的双燕点缀其中。在诸多物象的组合和湿润雅致气息的传达之下,吴冠中先生饱含诗意地传达出他对故土的切切深情和无尽眷恋。在此画中,一切都与水墨媒介的《双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却各有千秋,神采纷然。与传统的西方绘画不同,油画版《双燕》显得更为洗练,更为抱朴,更具有来自东方的审美特质;同时,也与中国的水墨不同,而拥有更多的笔触意味与更为丰富的画面细节,凸显了油画媒介本身的魅力所在。因此,油画版《双燕》无疑成为一个珍贵的样本,与1988年创作的水墨版《双燕》一起,共同见证了吴冠中先生于东西方不同语言、不同趣味之间的“各取所需”与“坚守自我”。
综上,两件《双燕》的创作一方面乃是源自吴冠中先生作为艺术家对于所绘客体的超常敏感与独特感知,同时更是画家对于多种景色所采取的“杂糅共生”的工作方法。正如画家1962年在《美术》杂志上发表的《谈风景画》一文中所提及的关于“对景写生”的见解:“写生只是单纯地对景描绘,尽管东南西北到处跑,我感到跑遍天下也画不出好风景来,因为物景新而画面意境未必就新”。吴冠中能够在面对静雅迷乡的多种江南风光中提炼出一种充满诗意且具永恒意味的动人意境,继而展现出不同媒介营造之下,不同江南风景的魅力。而画家最终的灵感源头和创作动机,都离不开其对于江南的无尽乡愁,正如先生所言:“画不尽江南村镇,都缘乡情,因此我的许多画面上出现了许多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