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238 刘韡 2005年作 浪

浪
拍品信息
LOT号 3238 作品名称 刘韡 2005年作 浪
作者 刘韡 尺寸 200×420cm 创作年代 2005年作
估价 600,000-1,000,000 成交价 RMB 920,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数码时代的到来,不仅让艺术的操作性开始趋于简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艺术的叙事意义和社会功利性。绘画的视觉性也通常呈现为一种信息符号。特别是新技术在艺术范围里运用之后,更是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感性视觉经验,延伸了艺术的内涵定义,为作品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它甚至可以利用一切形式译码或描述某一视觉形象,以便能够全面阐释出其本身的文化意义。而对于刘韡来说,他也正是在对视觉实验的偏爱中彰显出其在中国当代艺术历程里的独特与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刘韡的艺术实践既不能简单地归入到语言化或非理性的观念主义领域,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形式主义。因为,从一开始他都是在不断刷新的视域挑战中传递其对现实的关注与思索。如同为人熟知的《紫气》系列一样,此幅《浪》(Lot 3238)作品依旧体现的是刘韡对现实风景及都市人生活氛围的感知投射。画面中经由计算机编码抽离出的“海浪”图像早已失去了原本的物象形态,并在视觉体验与真实现实之间筑起了一层隔膜。它拒绝让人理解与掌控,却又如此吸引。在这里,刘韡全面呈现了一个瓦解者的姿态,即让物象失去属性,让图像视觉成为挑战。
在另一层面上,《浪》画面中别具一格的视域皴法也成为这幅作品的独特之处。经由刘韡的操控,计算机处理后形成的线条编码令人联想起黄宾虹笔下的山水写生皴法。这二者似乎是在主观图像与抽象化的视觉呈现上达至了某种契合。而与现实中海浪色彩形成强烈反差的黑白灰构成又让人有感于物质文明快速发展下混沌的生存环境状况。与基思·哈林用幻彩荧光漆描绘的人类与动物的生动形态一样,刘韡也是以新的媒介拓展了绘画的表现视域。但不似基思·哈林的卡通招贴风格,刘韡笔下的风景始终保有一种理性,即便是在具有涌浪的动态元素下,也仍然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秩序。换言之,被创造为一种话语的“风景”在刘韡的行为实践中获得了一种权力性。对于刘韡而言,风景不仅是其面对现实,将其予以图像改造和过滤的一种形态呈现,也是他对艺术与社会生活相互交融的关系建构,还是他得以形成新的视觉场域的一个重要元素。而这也让刘韡的创作大大有别于其他当代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微观考察。因此,在视觉文化的今天,如果说新媒介的语言汇聚与新形式的超越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绘画介入现实的功能变得微弱而模糊,那么刘韡的艺术实践正可谓是由里及外地推翻了这一悖论。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当代艺术经历转型整合,社会进程加速遽变的情况下,以刘韡、徐震等为代表的后感性小组则在强调反对观念艺术、对立批判中开始了各方面的深度探索。此后,与其中一部分转向有关“伤害的迷恋”不同的是,刘韡则继续着以视觉反对观念,在极端化的纯度提炼与颜色美学的缔造中去呈现艺术的原真状态。同时,在穿梭于各种形式的媒介中记录着中国社会变迁及价值转型的体验与思考。《无题》(Lot 3239)正是他将当代都市生活进行数码化抽离的结果,特别是色彩、线条等几何图形经由重新编组后形成的抽象视觉符号,更将城市繁荣及其引发的生存环境问题展露无疑。如同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中以跳动色线带有的节奏和动感,将纽约繁华与嘈杂的百老汇一览无余一样。可以说,刘韡的“紫气”系列不仅仅充分地显示出其有关“抽象比具象来得更真实”这一观点,更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形式主义美学中罗杰·弗莱对抽象艺术情感分量承载的注重,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价值判断有某种共通之处。与“紫气”系列秩序化的垂直线条不同的是,刘韡在2013年的“无题”系列中,开始通过类如电视信号被扰乱般的抽象语言提出了他的“干扰代码”。“干扰”源于电子时代对大众生活入侵的质疑,但在这里刘韡却并没有采用一种赤裸裸的揭露,而转入一种更为微妙和隐喻的方式。如作品《无题》中,平铺的色调和大面积的“雪花”铺陈缘由于信号波干扰的代码构建,不仅妨碍了观者的接受体验,弱化了生活里的特定符号指向,还拉近但又销蚀了彼此之间的视觉距离。这种干扰切割式的抽象语言正是他以冷峻、刚毅的面貌来分析当代人和现实状况的新方式。并在这基础之上集中体现了他于媒介的精密缔造中所获得的另类视觉美感。因此总的来看,刘韡的绘画尽管抽象,却是一种有感知色彩的抽象,一种有意味的抽象,而不是纯粹形式主义的彰显。而无论是刘韡《无题》里的“垂直线条”、还是视像干扰、冷峻切割,其实质都是在他奇特的视觉话语里对社会现实的质疑与反思,对这一代人都市化进程中个体经验的诉诸。这种全新的视觉构成方式与理性严肃的反叛思考,可以说又无疑是再次激活了创作中以艺术作品展开深入要求的各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