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106 林清霓 1952年作 拟燕文贵秋山萧寺图卷 手卷

拟燕文贵秋山萧寺图卷
拍品信息
LOT号 3106 作品名称 林清霓 1952年作 拟燕文贵秋山萧寺图卷 手卷
作者 林清霓 尺寸 画26×281cm;首26×68cm;题32×240cm 创作年代 1952年作
估价 1,200,000-1,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手卷

【款识】壬辰(1952)二月略拟燕文贵秋山萧寺图卷,台山林清霓时居九龙山中。
【印文】林、清霓
【题签】林清霓秋山萧寺图。甲午(1954)九月于香江自署。
【引首】燕文贵秋山萧寺图临本。此图已流出海外,今观临本便有天涯故人之感。清霓尊兄嘱,壬辰(1952)夏,张爰。
【印文】张爰大千父、大风堂。
【跋尾】〈罗叔重〉水云明灭莽秋山,笠屐扶节日往还。可有梵宫容我住,政缘苛法不相关。弟七十八壬辰(1952)十月自古穗避乱归住九龙,展读清霓友长秋山萧寺图焉,奉题截句。叔重罗瑛。【印文】春雷、叔重、瑛。
〈李研山〉燕卷用笔高古,纯是北宗规范,清霓道兄精研董巨,遗皃取神,是真善学古人者。癸巳(1953)夏至李研山题于九龙山居。【印文】砚山之印
〈朱子范〉鸿荒留得好螺鬟,偷取浮生书尽日闲。野树四围连佛寺,夕阳一角对秋山。也知彩笔生容色,许有缣缃饰古颜。展卷百年犹在目,依稀神采似荆关。癸巳(1953)九秋奉题清霓道兄临燕卷一律,希哂政。淡园朱子范同客香澥。【印文】放胆、朱子范印、淡园
〈溥儒〉昔贤墨妙溯荆关,峰壑闲云若往还。千载逋仙能嗣响,似从南海见家山。清霓先生之嘱,溥儒题。
〈陈子和〉展卷云山一惘然,遗民空叹岁时迁。江关秋思知多少,红叶丹枫落满船。甲午(1954)春,清霓兄从扶桑来台,文酒盘桓,谈研艺事,碧潭翠袖红桨绿波,几不知家园危亡身在穷途逆旅中也。是秋言归香江,出卷索题,既感遗民之痛,复与秋老之悲,率成此章奉教。甲午(1954)秋,凤城陈子和客岱员。【印文】陈、复斋。
〈黄载灵〉卧游岩壑邈,寄傲水云闲。帆影疏林外,钟声落照间。风流思魏晋,高妙拟荆关。披卷生遐想,悠然念故山。二山黄载灵。【印文】拙园、二山之玺
〈吴子深〉卅年六法学前人,秃笔成丘苦未真。独有台山林处士,层岩迭翠倍精神。北宋真迹日亡日少,六法典型几将失坠,清霓此图仿燕文贵,形神俱似,俗子纷纷摇笔作画,愿将此图一正是之。丁酉(1957)冬仲,苏台吴子深。【印文】吴华源印、子深。
〈刘太希〉个中三味近迂痴,偶仿山樵或过之。自有宋元衣钵在,不须崇拜苦瓜师。清霓先生属题,太希。【印文】镏太希印。
〈阮功耀〉看先生画山水,真得古人笔法。七十五痴叟阮功耀笔识,林先生清鉴。
〈卓君庸〉按燕文贵,宋吴兴人,一作文季,隶军中入国画院,善人物山水。细碎清润,自成一家,有燕家景致之称。所绘舶船渡海图大不盈尺,舟如叶,人如麦,而樯帆槔橹指呼奋踊,尽得怜状,至于岛屿相望,蛟蜃杂出,咫尺千里,尤为特妙。清霓兄复告余曰,图虽临本,末段颇有增益。其构思精细,如出一辙,真可宝也。清霓吾兄雅嘱。庚子(1960)闰六月,时同客台湾台北。七十八叟卓君庸跋。【印文】自青榭、卓君庸、卓定谋
【说明】
1.Lot3105-Lot3113为林清霓旧藏。
2.燕文贵(967—1044),北宋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擅画山水、屋木、人物。所作山水,不专师法,极富变化,独立一家规范。其画多为北方大川,破笔皴点,干擦淡染,细碎清雅,苍润秀媚,岸边水渚多画台榭相接,景致优美,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
原卷燕文贵此件石渠宝笈著录作品,当年因战乱流出宫去,惜被卖出海外,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虽然原件已不在,但好在林青霓此件作品让我们一赏宋人法度, 正如张大千所题「今观临本便有天涯故人之感」。此件作品为林青霓生前最为用心之作,全卷设色明艳,线条法度谨严。更有张大千题引首、罗叔重、李研山、朱子范、溥儒、陈子和、黄载灵、吴子深、刘太希、阮功耀及卓君庸等十家跋尾。
1952年,像张爱玲一样,由于此前的战乱等因素,由内地避至香港的广东人不在少数,刚刚来到香港的广东篆刻名家罗叔重,孤高兀傲的他在林青霓这卷画中如到桃源一般,「可有梵宫容我住,政缘苛法不相关」。
同是广东人的画家李研山也结束了在港粤之间的奔波,在这年定居香港,像古文人一样开始隐居,在这卷画上题赞赏林青霓「真善学古人者」。
中山大学的文学教授朱子范,也刚到香港不久,展卷「鸿荒留得好螺鬟,偷取浮生书尽日闲」作得一手好诗。
1954年,林青霓去台湾,把画展玩给了几个文化史上有名的遗民,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在画卷里望到了回不去的故乡。旧王孙画家溥儒题「千载逋僊能嗣响,佀从南海见家山。」
同是林青霓老乡的旧司令兼画家陈子和更为伤感,「展卷云山一惘然,遗民空叹岁时迁。」
曾为抗战救国付出一己之力的刘太希教授五十年代也定居香港,
三吴一冯」吴子深五十年代移居到香港,学绘画诗书古法甚深,不禁在卷上题「北宋真迹日亡日少,六法典型几将失坠,清霓此图仿燕文贵,形神俱似,俗子纷纷摇笔作画,愿将此图一正是之」。
这卷山水,让这些文人的历史在画卷上定格,无数感怀,不一定如烟散去,而是和画面中的颜色一样鲜活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