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975 石鲁 绝壑雄姿 立轴

绝壑雄姿
拍品信息
LOT号 1975 作品名称 石鲁 绝壑雄姿 立轴
作者 石鲁 尺寸 80×69cm 创作年代 --
估价 6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897,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印文】石鲁手笔
【说明】原藏家得自画家之子石果,出自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石果珍藏石鲁作品专题。

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县人。因崇拜清初大画家石涛和现代革命家、文学家鲁迅而改名「石鲁」。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职。

Lot1975-Lot1978长安双杰——石鲁、何海霞作品专题
本专题呈现石鲁、何海霞两位长安巨匠作品数件。石鲁《绝壑雄姿》由原藏家得自画家之子石果,出自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石果珍藏石鲁作品专题。何海霞《长城雄姿》为某宾馆创作,尺幅达14平尺之巨,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气势宏伟,令人难忘;出版于《何海霞全集》的《香雪海》画赠时任广州市委副书记罗范群,尺幅也有11平尺,为市场少见。《长安古碑林》笔墨繁复,强调旧貌换新颜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寓意深刻而美好。

「长安画派」这个名称,是一九六一年「西安美协国画习作展览」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展出时,观众们感觉到这批作品有着某种共同的风貌而被叫开来的,并不是作者们自己所标榜的。参加这次展览的有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李梓盛、方济众、康师饶六位画家的作品。就这六位画家来说,他们个性秉赋、生活阅历、艺术造诣、艺术特色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却又共同体现了新颖的北国风貌。「长安画派」当然并不只是这六位画家,实际上而且还有许多有才能的画家。
石鲁是二十世纪中国画领域里的革新家,是「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是中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近现代书画作品。石鲁因为敬慕古代画家石涛和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就把自己的号改为「石鲁」。他早年曾攻习中国传统绘画,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五十年代初,他曾参观过苏联的几个艺术博物馆,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但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必须要搞自己民族的东西」。于是,他更加勤奋的进行自己的国画创作的探索,并极力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实践「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和「推陈出新」的原则。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对生活的强烈感受。和新的内容相适应,在表现技巧上,也不断追求新的变化。在当时的作品里已经具有苍劲、挺拔兼浑厚的艺术特色。需要强调的是石鲁在这个画派的行程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西安美协在他的领导下,画家们不是关在象牙塔里舞笔弄墨,而是每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下到秦岭、巴山、陕南、陕北以及八百里秦川写生以及相互间的艺术影响。本次有幸征集到石鲁先生的一件画作,画面苍茫而又浓郁,并没有采用奇特的构图,一切都像生活中常见的那样朴实,自然,亲切。却不失一幅自然景象的如实写照。作为革命艺术家的石鲁创作的这幅小景,却使我们在艰苦但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革命历史回顾中,对客服今天困难所能取得的明天的胜利,产生了新的力量和信心。
何海霞先生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过大量的临摹,传统功力极其深厚。新中国成立以前,反映生活的作品较少。一九五七年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他开始面向现实进行写生,在把传统功力对生活的描绘结合方面,当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他的创作,有清新的生活实感。「长安画派」多取材于北国风光,是形成共同的艺术风貌的原因之一。但他们的不少作品,也描写秀丽的南方景色,例如本次何海霞作品Lot1977《香雪海》,(出版于《何海霞全集》七,第36-3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即是描写广州东郊罗岗的十里梅林,是驰名中外的羊城八景之一。每至花时,满山盈谷,香气四溢,势若雪海,观赏者络绎不绝。1979年何海霞应广州市委副书记罗范群之请,游赏罗岗梅林,由感而发,此题材有数幅创作。可以推测此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应该在1980年左右。画面取梅林全景,松紧有致,墨色淋漓。山谷间梅花盛开,漫山遍野,游客三两成群,仿佛置身于「梅海」之中,令人不禁心旷神怡,衣襟生香。
西安美协在创作上整个的趋向致力于追求一种深沈、浑厚、朴实的北方风格,这是形成「长安画派」的主要原因。这与他们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长期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以及相互间的艺术影响,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长安画派」之所以在六十年代取得重大成就,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将中国优秀的绘画传统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以勇敢的、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即使是画的一草一木或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也要能够显示出新的诗意,能给人以新的审美享受,这是形成这个画派的共同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