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30 黄宾虹 黄山揽胜册 册页(七开)

黄山揽胜册
拍品信息
LOT号 0630 作品名称 黄宾虹 黄山揽胜册 册页(七开)
作者 黄宾虹 尺寸 33.8×26cm×7 创作年代 --
估价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12,65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册页(七开)

【题识】
1.文殊座。俯视众山累累,不啻恒河沙数,风露从九天来,长夏如深秋然。印文:黄冰鸿
2.散花坞。花发如锦,高与石平。印文:黄冰鸿
3.石笋峰。高可千丈,太平道中望黄山,惟见此独出。印文:黄冰鸿
4.度仙桥。涧水清冷,过雨悬瀑。印文:黄冰鸿
5.三天门。上有白云庵,磴道悬空。印文:黄冰鸿
6.由观止石经一线天,度仙人桥有仙人岛,折而至顶乃文殊院。印文:黄冰鸿
7.花峰洞近前,石笋如建幢。印文:黄冰鸿
黄山有两湖、三瀑、七十二峰,集天下名山之美,徐霞客赞叹「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等独特的风采吸引着我国古今很多画家去黄山游览、写生。清代「四画僧」之一的渐江和尚由武夷返故乡新安后,「岁必数游黄山」,其印曰:「家在黄山白岳之间」。在清代两位著名画僧髡残和大涤子的眼中,亦能见到对黄山的痴痴之意矣。时至近现代,画家们都以黄山为师,更是以「滔滔不绝」之势奔向黄山,也因此留下了很多黄山胜景图。
1900年春天,黄宾虹三十七岁,第一次上黄山是和住在汤口的程守蕃相约自汤口入黄山。奈何程守蕃出门未归,于是和其堂弟程次芬同上黄山游览。于是三月初五日,由村里药农作向导,由汤口北岸沿着山涧入山。这是黄宾虹第一次上黄山探险,把一路看到的峰峦草木,都勾写下来。他觉得看到的山石,有的像是荷叶皴,有的像是折带皴,也有如披麻皴,如斧劈皴的。使他不禁想起了梅清、石涛、髡残、弘仁的画来。他勾写出了三十几副画稿,又写了十几首诗词,于是便从文殊院折回闪山下了,初七当日回到了汤口,转赴芜湖。这第一次黄山之行让他看到了真山真水,对照研究了弘仁、石涛清初四僧等人的作品,便有了更深的领会。他不满足于师法古人,造化的变幻更其复杂、出奇。他当时已经认识到:师法古人以后,必须师法造化,这就是他深思熟虑以后得到的正确的结论。
作为黄山人的黄宾虹对黄山的爱恋超出极致,甚至自称为「黄山山中人」。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迭入烟云梦境,洗尽铅华,遍画过无数的黄山题材。黄宾虹曾说:「山水乃画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形,乃传其内涵之神,若以形似为贵,则名山大川,观览不遑,真本俱在,何劳图焉」。所谓「揽胜」,大都游历归来,伫兴纪游,实际就是创造。
此套《黄山揽胜册》共计七开,七开皆无上款,显然不是应酬之作。画中如文殊座、散花坞、石笋峰、渡仙桥、三天门、一线天、花峰洞等图,笔墨浑融,变巧不竭。雄秀苍郁,法备气至。尺幅虽盈尺,境界却大。毛笔似用不大的水笔,或尖或秃,笔笔如铁画银钩,一波三折,按提使转,气充力至,无丝毫怠惰;点、画之断连勾搭、枯湿浓淡,一一自然流出,笔笔到位,繁而不杂,能透善漏。用墨则「浓、淡、干、湿」兼用,陡增精彩,卷松翠筱,瑟瑟如闻天籁;渴笔与淡墨相济,犹见澄潭渍蓝,对之如归真境矣。「视微听冲,莫不各适其适,余亦不知夫小大精粗刚柔缓急之不齐也」(陆九渊《游龙虎山记》),正如张彦远观顾恺之画古贤,「得其妙理」、「凝神遐想,妙悟自然」,令人终日不倦。
艺术贵在创新,非为泥古不化。黄宾虹先生在《论新派画》中曾说:「艺术之事,所贵于古人者,非为拘守旧法,固定不变者也。」他甚至大呼:「变者生,不变者淘汰」。「变」是黄宾虹先生成为二十世纪画坛大家的一大重要因素,也是他敢于突破、勇于求变走向成功的制胜法宝。所谓「变」并非就是说变就变的简单事情,这是一个困惑古今多少画家的难题。很多画家寻求突变,终身未能破茧而出,并非笔墨功力之高低,乃为心中之束缚不能自由出入。黄宾虹先生最重要的途径即是「师法造化」。他曾说:「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纵真山水面目中写出灵性,不落蹊径,是为极品。」即便是年事已高,也不避艰险,除了九上黄山,黄宾虹先生六十九岁高龄仍登临峨眉、青城,七十二岁重游桂林阳朔胜地,足迹遍布祖国大好各地,览山川之宝藏,穷天地之常理,窥自然之和谐,饱游沃看,冥思遐想,置身心、笔墨与大自然一庐,心摹手追,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写生稿,总结出了大量的丰富绘画经验。
莫愁前路无知己,黄宾虹先生在他去世后三十多年来,他在山水艺术上的创新和造诣得到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藏家和鉴赏家的肯定和赞扬,越来越多的人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他的作品,或从中汲取营养。人们从他的山水画中读出了生命力,读出了他对家乡黄山的热爱、对大自然浑厚无言之美的深情向往。而这一切恰恰体现了黄宾虹先生的作品里蕴含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和境界。
胜意还需登黄山,文殊座下拜尘埃。本册《黄山揽胜》十分耐人寻味,亦于小中见大,意趣无穷。实乃收藏鉴赏之佳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