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066 米万钟 1610年作 岩壑奇姿 立轴

岩壑奇姿
拍品信息
LOT号 1066 作品名称 米万钟 1610年作 岩壑奇姿 立轴
作者 米万钟 尺寸 132×57cm 创作年代 1610年作
估价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9,545,000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立轴

题盒:
1.米万钟水墨松壑听泉图缣本并赞条幅。
2.米友石先生得一奇石,秀峭自为峰峦之容,先生偶对之,临其形并补松树及水亭作此图并题,卒作一绝,其风流好事,千岁可传者,钦佩之余,题签遂识。七十七翁香谷叔。钤印:村田叔印、香谷
题识:余性固爱石,偶得古灵璧石,高可二尺许,峰峦变态,奇峭如镂削而其色泽文理又宛然皴法自备,寔古今画家心思力量所不到者。余尝凝对终日,似颇有得,因貌一二峰于素缣,稍点缀以树屋,便觉天趣流鬯,遂成生平得意画幅。附题一绝以成一段光景云。时庚戌春二月也。林阴堕峭岑,泉气蘸虚濑。何处鸣泉飞,清声杂松籁。北地米万钟。
钤印:米万钟印、沧江夜虹、石丈斋、明米颠、石癖
说明:村田香谷题盒。村田香谷(1829-1912)日本著名的南宗国画家。文政11年(1829年)出生于福冈县。村田东圃的继子。名叔,别号兰雪、适圃等。绘画师从著名南画家贯名海屋,并向着名诗人梁川星巌学习诗词。后去长崎游历,熟识了徐雨亭、鉄翁祖门、木下逸云等南画家,开始向他们学习研修南宗国画。三渡清国(中国),师从张子祥、胡公寿,在关西南画坛既有盛名。专攻山水画,同时也擅长诗词书法。

此作品在保税状态下,成交后需在香港提货。

米万钟《岩壑奇姿图》
新见米万钟《岩壑奇姿图》,绢本立轴,设色,奇峰峥嵘,气象深峻,是一幅难得的山水画佳作。根据画上米万钟的长题,可知此图完成于万历庚戌春二月,创作灵感来源于其所得一方古灵璧石。此图之创作背景与米万钟生平事迹、艺术观念息息相关,亦与美术史上的杰作——吴彬《十面灵璧图卷》有着一定程度的映射关系,此文拟略论之。
米万钟的家世、生平及创作
米万钟字仲诏,别号有友石、湛园、文石居士、勺海亭长、海淀渔长、研山山长、石隐庵居士等。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即公元1563年,(见贺宏亮先生《破解米万钟生年之谜》一文考订,)卒于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关于米氏卒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沈乃文先生在其《米万钟与勺园史事再考》一文中有详细考订,见《文史》季刊2004年第三辑)。
米万钟祖籍陕西安化,其曾祖米虎曾为锦衣卫百户,所以按照明代户籍制度,米家为军户,不过到了其父米玉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家族男丁不得不以务农为生了。按照制度,米家是有资格承袭祖上军职的,所以其父米玉年轻时便离开庆阳府安化县从军,以军功授锦衣卫百户,自是发迹,定居于北京。根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出土于燕京大学燕南园的《明故昭信校尉锦衣卫百户昆泉米公暨配安人马氏墓志铭》记载,米万钟及其兄长米万春、弟米万方的妻子皆出身于锦衣卫百户家庭,万钟原配夫人李氏还有一层皇亲的身份。锦衣卫在明代权势煊赫,这种武官之间的联姻无疑加强了其家族的财力及势力。
米万钟的兄弟皆从事武职,只有他自幼喜读书,打破家族传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考中进士,跻身于士大夫之列。米玉的墓志铭中说万钟“竟举进士,有声于时”,可见这在其族人看来也是出乎意料的。步入仕途后,米万钟长年辗转于地方和中央,任职于江西、浙江、四川、江苏等地,他为官清廉,立身正大,颇有政声。不过也因此受到魏忠贤阉党集团的排挤、迫害甚至追杀,始终未能在政治上有更大的作为。
真正使米万钟著声当时、名留千古的,是他在造园、藏石、书画等方面的造诣。他所建造的勺园、湛园、漫园称为“米氏三园”,当时享誉京师,开北方文人园林声气之先,在中国园林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绘画既有文人画的书写性,又不乏精研雅致的作品,气息格调独树一帜;其书法气魄雄强,大字尤为奔放雄快,当时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而他的爱石藏石之名更是遍传海内,他“以好奇石,故号友石”,平生搜集奇石无数,或供于书斋,或装点名园,比北宋那位“以石为丈”的米芾有过之而无不及。米万钟的书画作品存世不多,《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载米万钟书画作品19件,其中绘画作品11件,书法作品8件。拍卖市场上所见确信无疑的米万钟作品亦较为少见,其中精品则更属寥寥。本幅《岩壑奇姿》图作为勾连其书画造诣与赏石品味的一件“奇品”,可以视作米万钟的代表作,即其自称“生平得意画幅”。
《岩壑奇姿图》的创作缘起
《岩壑奇姿》图上有米万钟长题一段,全文如下:
余性固爱石,偶得古灵璧石,高可二尺许,峰峦变态,奇峭如镂削,而其色泽文理又宛然皴法自备,寔古今画家心思力量所不到者。余尝凝对终日,似颇有得,因貌一二峰于素缣,稍点缀以树屋,便觉天趣流鬯,遂成生平得意画幅。附题一绝以成一段光景云。时庚戌春二月也。林阴堕峭岑,泉气蘸虚濑。何处鸣泉飞,清声杂松籁。北地米万钟。
由此题识可知,米万钟此图完成于万历庚戌春日,其灵感来源于所得一方“高可二尺许”的“古灵璧石”,将此图与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画面及题跋两相对照,可知米氏所说“古灵璧石”即其藏石之冠“十面灵璧”也。《十面灵璧图卷》有米万钟题跋十一段,最末一段开篇详述得石始末,爱石之情,溢于言表:
万钟生而爱石。盖自有知识即然,第爱尔未知也。其后见浸广,知浸充,古今诸恠奇巧拙、千形万质悉就余而悉得其解,然实不知解之何从也。噫!异哉。岂余之石即孙之痂耶?岂予之于石即庄之于蝶耶?缘此,斋头之石日益衆,而实又不知来之何从,独念家南宫易宅一石竟无流落所。岁丁未,余投簪为五湖游,渡江南下,将从宇内诸藏石家冥搜之。经吴浙不及闽广而还,得石虽伙,奇未甚也,然爱石之声渐彻人耳。戊申,起家棠令,棠故多文石,闻余至,若争相依者,辄得如干头,而爱石之声益远。无何,此石渡江向余矣。石至,出三十年所藏,莫不辟易退舍。其峥嵘嶻嶭,直将凌轹三山,吐吞十岳。令人乍阅之神惧,谛视之魂销,久习之毛欲伐而髓欲洗。若惊,若喜,若怵,若䁥,若梦,若迷,又疑若醉而忽醒,寐而忽觉,不自知身世之何在也者。何奇之至此极乎?……
根据这段自述,我们知道万历丁未(1607年)米万钟辞官游历,往江南搜访奇石,足迹到达江苏、浙江而不及闽广。万历戊申(1608年),米万钟任六合县令,搜求奇石的兴致不减,也因此使以纹理绚烂为特色的“六合石”闻名海内,而没多久,他在任内就得到了这方十面灵璧石。六合南临长江,所以米氏说“此石渡江向余”,将奇石人格化,足见其用情之深。得到这方奇石之后,米万钟欣喜非常,他说“石至,出三十年所藏,莫不辟易退舍。”这方石头成了他三十年来藏石之冠,甚至使他“神惧魂销”,如痴如醉,竟有一种“不自知身世之何在也者”的神秘体验。
《十面灵璧图卷》后米万钟跋文写于“万历庚戌中秋湛园之石丈斋”,《岩壑奇姿》图创作于“庚戌春二月”,引首有“石丈斋”印,皆相印合。这方奇石“中峰高一尺七寸,不及后峰者二寸许”(《十面灵璧图》米万钟题)与题词所谓“高可二尺许”亦相符合。在欣赏这方奇石之余,米万钟兴有未尽,不仅请来吴彬为奇石写相,自己也见猎心喜,将奇石的某些局部幻化为奇峰大壑,图之缣素,一方二尺左右的奇石居然演变为一幅气象博大、云岚变灭的山水巨制,则不得不说米氏得“赏石”之真解且笔力非凡了。
《岩壑奇姿图》与《十面灵璧图卷》的笔墨渊源
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的创作时间在万历戊申(1608年)到庚戌(1610年)之间,与《岩壑奇姿图》几乎同步,两图之间颇多可以参酌互证之处。
这里需要简述一下吴彬和米万钟的交往。今存上海博物馆的《山阴道上图》即吴彬为米万钟所作,卷末有吴彬长题一段,除了在结尾一段以禅理与米万钟论画法之外,他还说:
仲诏先生才品高古,其绪业直驾襄阳氏而上。寓内仰止者,袭其书画词翰,不啻珙璧。余幸神交于辛丑(1601)冬,识荆于丁未(1607)岁,顷先生拜邑侯之命,治古棠,以此长卷索图。……时万历戊申(1608)岁冬日枝隐生吴彬识。
在题跋中,吴彬首先表达了对米万钟的敬仰,接着提到了二人的交往。万历辛丑(1601年),二人已称神交,可能由于对于绘画的爱好或者共同的佛教信仰,已经有了书信往来。六年之后的万历丁未(1607年),二人首次见面。叶向高曾为吴彬的《枝隐庵诗集》作序,称其“侨寓白门”,即南京也。南京当时为北京之外另一文化、政治中心,有一大批艺术家于此聚集,吴彬即其中之一。南京或许就是他和米万钟1607年首次相见之地。第二年,米万钟任六合县令,即吴彬所说“拜邑侯之命,治古棠”,这之后,米万钟请吴彬画了《山阴道上图》、《十面灵璧图卷》等作品。
吴彬与米万钟关系亲厚,吴为米所作《勺园祓禊图》完成于1615年,卷后有米家姻亲王崇简于顺治丙申(1656年)的题跋,他说:“吴文中昔馆于米友石先生家最久……”可见吴彬在结识米万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住在米家的,他在万历年间的赴京任职,或许也和米万钟不无瓜葛。据孙国敉《游勺园记》一文,米万钟所营建的勺园中勺海堂一处,其篆书题额亦出自吴彬之手。米氏自绘之《勺园祓禊图》,甚至多从吴本临摹而来,可见米万钟对于吴彬画艺的学习是颇为深入的。
《十面灵璧图卷》是吴彬应米万钟之请所画,米万钟是此图创作的深度参与与见证者。在吴彬挥毫成图的过程中,米万钟日与周旋,不免受到影响,这一切都在《岩壑奇姿图》中得到了呈现。
吴彬在《十面灵璧图卷》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前所未有的画法。在描绘山石形态与肌理时,运用细如游丝的线条层层排比,线条本身又有浓淡粗细的细微变化,以此表现出石头表面的凹凸起伏。石筋、石脉处则留白处理,显得繁密、灵动而有秩序。在石头表面,仍用或浓或淡的墨色调和花青或赭石根据线条走势进行渲染,以此传达出石头的质地与光感,双峰叠合处偶用留白,似有云气。这种奇特的画法亦为董其昌所未见,而强名之为“孙位画火法”。这种创举对画家的基本功有极高的要求,在后来的传统绘画作品中亦成绝响,而《岩壑奇姿图》中则再度出现,虽精妙逊之,亦示现出此种画法表现高山大川的无限可能性。
《岩壑奇姿图》下方作一巨大石坡临水,中略凹陷,有双树交互生长其上,此种结构,颇类米万钟所称道十面灵璧石的“突中窝”,远水瀑流之畔,有小阁结构于水石之间,中有高士临水观流,意态闲远。水阁左侧有一高峰,上大下小,如赏石中所谓“云头雨脚”,这部分的轮廓形态极类《十面灵璧图卷》中所描绘的左正面后中峰局部。而远处一远一近两座高峰奇峭如剑戟,有一种冷峻、崇高的美感。前峰与《十面灵璧图卷》前左侧前中峰遥遥呼应,后峰则与《十面灵璧图卷》中右正面后中峰神理相同。至于某些局部又自由拼合,天衣无缝,总之,米万钟的创作手法“以神不以形”,气象万千,令人叹服。不过,所见米万钟作品中,此类风格却属孤例,或许可以推测,吴彬也参与到此图的创作之中。
余论
晚明是一个“尚奇”的时代,士人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颇多惊世骇俗之处,而以“奇古”为尚的赏石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又一个巅峰。米万钟作为其中领袖人物,颇多藏石韵事为朋辈及后世传扬。通过藏石,米万钟确立了自己“明米颠”的个人形象,这一身份也彰显出晚明士人精神中特立独行的一面。“十面灵璧石”又名“非非石”、“十面仙郎”,种种称号,反映出米万钟对于奇石的迷狂与认知。《庄子》所谓: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种以小观大,甚至泯灭大小、多寡、奇正、美丑的思想观念正是古人所尊崇的。五岳凝于片石,片石以见五岳,闭户垂帘,游心万仞,正是赏石之妙处。山水这一画种,根源于中国人对于自然山川的崇拜,与赏石文化多有相通之处,米万钟此图正是古人“观物”、“观化”思想的具象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