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387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元刻元印全帙)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元刻元印全帙)
拍品信息
LOT号 2387 作品名称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元刻元印全帙)
作者 -- 尺寸 28.5×17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000-2,000 成交价 RMB 3,185,500
材质 形制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经部小学类P179
《中国善本书提要》经部小学类P64

元刻本

(宋)毛晃增注、(宋)毛居正重增 1盒5册 纸本

提要: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以下简称《增韵互注》)是中国音韵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韵书,也是古音学、语音史和方音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其注释实用性的编纂特点丰富了汉语辞书编纂的模式。
北宋景佑年间,政府颁布“官韵”《礼部韵略》(以下简称《韵略》)一书,士子诗赋考试必须严格遵守,诗赋脱、落“官韵”,都属“犯不考”,当被取消入选资格。士子稍有不慎,便会惨遭黜落。
见宋代诗赋考试中“限韵”之严,《宋史.儒林传》有载:“(欧阳修)年十七随州取解,以落官韵而不收”、“(李迪)景德二年预省试,…则以赋落韵而黜也”、“(张舜民)芸叟误叠压”明“字,试罷自分黜”。
作为官韵范本,《韵略》在宋代屡经修订增补,并一度成为风气,著作蔚为大观,增修增订之频,刊布流传之广,远非宋初官修韵书《广韵》、《集韵》所可匹敌。元熊忠《古今韵会举要.自序》亦云:“宋省监申明,儒绅论卞,《韵略》集注,殆且五十余家。”
在《韵略》众多增补本中,《增韵互注》堪称中国音韵典范。所谓“互注”,是指给异读字或部分异体、通假字圈饰墨围,并注明又音切语及所在韵部。其由毛晃、毛居正父子增补而成。
《增韵互注》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十年之功完成初稿,并绍兴三十二年(1162)上表奏进。
魏了翁《跋》云:“三衢毛氏《增韵》,奏御之六十二年,其子居正义夫应大司成校正经籍之聘,始克锓梓于胄庠。”
毛晃表进后并未立即刊版,嗣后其子毛居正复加校正重增,于嘉定十六年(1223)正式刊行于世。对较《韵略》,《增韵互注》针对“收字不广”、“尚多阙遗”、“音切谬误”、“圈注脱落”、“本有其字,弃此而收彼”、“点划偏旁尤多讹舛”等弊病,毛氏父子所做的工作有:增加韵字、增补注文、增补多音字的互见音切、并在韵字上栏圈、纠正错别字、在某些韵字注文末尾加案语等,。最终归纳增收2655字,增注别音、别体字1961个,订正485个注音解释。值得一提的是,并增改删并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异读字,也改变了很多字异读音的格局。
《增韵互注》的刊行直接影响了后世如《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康熙字典》等后世韵书、字书的创作。有《同治江山县志》卷九《毛晃传》载:
“毛晃,字明叔,沙堤人。绍兴间免解,任主簿。尝闭门著书,留心字学,增注《礼部监韵》,砚为之穿,学者称铁砚先生。其子居正,举进士,校《监韵》,俱有功字学。明修字韵,宋濂等上言,注释音切一依毛晃所定,遂取其书名《洪武正韵》。”
而自明取士改用《洪武正韵》后,此书遂废,旧绝于世,传本稀少。南宋刻本《增略》十行本足本仅一部。元刻十一行本者九部,其中六部皆为残本,足本仅为三部,分别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两家分藏。
今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其宋刻十行本传世者仅一部。元刻十一行本者九部,其中竟有六部是残本且大多仅存一卷,全本者仅见三部,分别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两家分藏这之中又仅有国家图书馆所藏两本的版式与此本相同。
是书五卷五册,元刻元印全帙。卷首是《表》,然后为卷一目录,卷端题:“衢州免解进士毛晃增注,男进士居正校勘重增”。二百零六韵的名称、次第,独用通用一如《礼部韵略》,小韵次第、韵字排列也无大变动。半叶十一行,行十四字。有界栏,黑口,黄麻纸 金镶玉,与四库馆臣当年所见“太岁丙午,仲夏秀岩山堂本”即元至正二十六年所刻者特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