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34 清乾隆 匏制福寿笔筒

匏制福寿笔筒
拍品信息
LOT号 5134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匏制福寿笔筒
作者 -- 尺寸 高14.3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2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1,725,000
材质 形制
出版:
• 曾柱昭及莫士撝,《Chinese Decorated Gourds》,International Asian Antiques Fair,香港,1983年,页51,图版3;
• 《文玩萃珍》(Arts from the Scholar's Studio),No.92,1986年,香港;
• 王世襄著《说葫芦》,香港,1993年,图11;
• 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弘历的世界》,编号1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乾隆赏玩」款
备注:
• Sedgwick旧藏,英国;
• 伦敦苏富比,1968年07月02日,编号47;
• 伦敦苏富比,1970年02月24日,编号106;
• 水松石山房旧藏;5.香港苏富比,2009年10月08日,编号1806

展览:
• 香港东方陶瓷学会及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文玩珍萃”展览,1986年10月24日至12月13日;
• 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北京,2021年04月23日-05月10日

匏器制作之历史源远流长。其法乃用木或陶制作有纹样之模范,葫芦幼小时纳入范中,待长成后,经修整、漆里等工艺而成。其工艺颇为复杂,有“百不得一”之说。葫芦谐音“福禄”;道教中,葫芦既是铁拐李的法器;葫芦亦有“壶天”之说,以喻其内有仙境。
自康熙时期,制匏工艺始进入宫廷,便成就了一座技艺与审美之高峰。乾隆皇帝便曾对祖父在位时制作的匏器赞不绝口,如《咏葫芦器》中言,“皇祖命宸取架匏而规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盌、盂、盆、盒惟所命,盖其朴可尚而巧亦非人力之所能也。”(见《御制诗四集》卷四十四)“朴”,加之非人力所能的“巧”,成就了乾隆眼中的匏器之妙。他对匏器评价极高,有言曰“较金玉之品似转胜之”(见《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二《恭咏壶卢罐》)。
各类葫芦器中,笔筒对于乾隆当具有特殊意义,因祖父康熙曾赐其一匏器笔筒。该笔筒四面饰楷书阳文,底落“康熙赏玩”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见《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台北故宫博物院,2002年,图录编号I-49。乾隆二十三年,清高宗偶然又看到它,深有感悟而赋诗一首,并与诸臣应和,刻于为其所制的木座及木盒上。诗中,乾隆叹此笔筒“天质完美”。睹物思情,弘历有感于祖父之恩情,推崇并愿遵循圣祖的治理之道与谆谆训示,自省未能有所成就。
乾隆对圣祖康熙尊崇备至,以其为学习榜样,屡屡仿效。于匏器制作亦是如此。此件笔筒或即乾隆时期仿康熙笔筒所作,其形制与前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匏制笔筒颇为相近。此笔筒为倭角方筒形,形制浑朴,外壁饰团寿纹,环以蝙蝠祥云,寓意福寿绵长。器底有葫芦蒂痕及方框阳文楷款“乾隆赏玩”,延续康熙时期底落“康熙赏玩”款之风格。其下木座亦雕四蝠捧寿纹,底刻“礼陈”二字款。陈礼为香港人,约活跃于1977年。
乾隆年款之葫芦器存世量不大,可知此物之珍贵。故宫博物院藏一相类器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2009年,图版50。清宫旧藏另有一匏制八方笔筒,饰以唐诗,可资参考,见王世襄著《说葫芦》,1993年,页74,图6。
于此件笔筒中,既有乾隆皇帝对祖父之怀念,更意在效仿圣祖之治,尚朴而戒奢靡,愿同为一代明君。祖孙之情、两代帝王治国之心,皆汇集于此,至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