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10 黄宾虹 1952年作 灵峰坐雨图 立轴

灵峰坐雨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010 作品名称 黄宾虹 1952年作 灵峰坐雨图 立轴
作者 黄宾虹 尺寸 67×32cm 创作年代 1952年作
估价 800,000-1,000,000 成交价 RMB 1,012,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灵峰坐雨。八十九叟宾虹。
【印文】黄宾虹、冰上飞鸿馆
灵峰与灵岩、大龙湫并称为雁荡三绝。景区内层峦迭嶂,奇峰环拱,千形万状,美不胜收。灵峰夜景,移步换形,变幻多姿,妙不可言。灵峰是雁荡山的东大门,沿鸣玉溪而上,山腋两壁,危峰乱迭,溪涧潺潺。四周诸多青峰苍崖轮囷郁盘,所谓「移步换形」绕出一方如梦如幻的胜境。日景耐看,夜景销魂,尤其是在月夜,诸峰剪出片片倩影。
一九三一年黄宾虹首次游览雁荡,当时已六十岁,留下《游雁荡日记》,为我们大略勾画了他的温州与雁荡行程,大致如下:他于该年五月十四日从上海启程,经舟山、温州,十七日至乐清县城,游丹霞古剎、后所,于十九日经西洙,过瑶岙岭,从小芙的四十九盘岭上山,进人雁荡山,再经马鞍岭,投宿于灵岩寺,在山中逗留一周,游过净名寺、仰天窝、灵峰、古竹洞、南坑口,又上谢公岭,至东石梁,也到过三折瀑、大龙湫、西石梁等处,最后经上马石村由芙蓉村而出山。
「先生擅有淋漓笔,多少烟峦带雨收」。这是旅行家、摄影家蒋叔南在与黄宾虹同游雁荡山时,所作的《偕黄宾虹先生冒雨游二灵》诗中的两句。从中可知,雨山是黄宾虹的重要画题。
他游雁荡山在初夏,正是如他游雁荡诗中所写的「清游日日雨纤纤」「漠漠云烟雨不收」的时候。这正是他体验雨雾中山川神韵的良好时机,可以更好观察山川树木在雨中的变化,所以他曾冒雨翻过谢公岭去东外谷看老僧岩,结果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回来,他却说:「看到了雁荡山的奇峰怪石,做个落汤鸡有何不可?」他住灵岩寺,一天夜里,一个人走出寺院,僧人见他好久没有回来,以为发生什么意外,结果在山路上找到他,他正一个人在观看山色在夜幕中的神态。
八十岁之后,黄宾虹绘画风格发展晚期进入创作的高峰时期。1948年夏,85岁的黄宾虹回到杭州,89岁那年搬到栖霞岭32号。每天仍是坚持作画,「愿作西湖老画工」,后来哪怕就是白内障加剧,眼睛几乎失明的情况下,还是坚持作画。《灵峰坐雨图》,作于1952年,画作化繁为简,没有层层积染,笔笔皴擦的繁复,黄宾虹却笔以气行,着重刻画了灵峰岩壁耸天之崇高感,树木多以长短笔触的皴法和浓淡干湿、大小各异的墨点画出,各种点法交施互用,看似杂乱,却有致地点缀成形。墨法多变,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明暗层次变化分明,黑里透白,实中寓虚,干湿交错,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礡。
黄宾虹作画注重内在神气,不追求外貌的形似。他说:「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剿窃其形,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故他的雁荡山水画也并不是景物表面的描绘,而是画家对生活的内心感受,通过绘画的技巧形之于笔墨,以表达「自然之性」「内涵之神」。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洋写生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