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44 张大千 1968年作 秋山岚翠 镜心

秋山岚翠
拍品信息
LOT号 2044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68年作 秋山岚翠 镜心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61×94cm 创作年代 1968年作
估价 15,000,000-18,000,000 成交价 RMB 17,25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
1.《1995-2002书画拍卖集·张大千》第 103 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年 。
2.《艺术新闻第287 期—张大千泼彩山水历年拍卖成交排行 TOP 50》第 86 页,华艺文化,2021 年。
【题识】爰翁。戊申四月既望制。
【印文】大千唯印大年、大千世界
【说明】
1.张大千先生好友顾正言、徐景淑伉俪旧藏。
2.香港苏富比2000年春季拍卖会LOT265。
3.香港苏富比2017年秋季拍卖会LOT1371。

【注】此件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书画部工作人员。

1963年,顾正言、徐景淑伉俪由上海移居美国加州 Palo Alto,出于对古董字画的热爱而结识张大千,并结下深厚友谊。大千先生于六十年代后期往来加州频繁,终移家环荜庵。他们相聚机会更多,成为大千先生身旁故交旧友圈子中的中坚份子。1970年6月,张大千眼疾复发,历经8个月后渐渐好转,又起笔作画,第六幅《黄山光明顶》便是画给顾正言、徐景淑伉俪,自题:「病目阅八月矣。顷始稍瘳,试笔作画,此为第六幅。题奉正言世讲、景淑夫人,视未病前为何如也。」此作后展览于1972年旧金山的「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1971年张大千在可以居设家宴招待好友乐恕人,邀请顾正言伉俪、赓舜兄伉俪、亲家王天循伉俪前来赴宴,亲拟当日宴席菜单,并以文字记述此次友朋欢聚。1972年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砥昂博物馆举办的「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顾氏夫妇为此次画展筹备举办提供了巨大支持,亦借出收藏画作参与展出。张大千赠与顾正言伉俪的其他书画,包括 1971年写《礼记》文字书法一幅,1973年新春之际作泼墨山水一幅,1981年绘《莲花》。
《秋山岚翠》写毕,大千先生甚珍视,移居加州时亦携至新居,置于卧室。一日,顾氏夫妇获邀宴于环荜庵,得睹此作,甚喜,遂恳先生割爱,经再三请求,终于在多年友情打动下,先生允将《秋山岚翠》转让,此幅泼彩遂归顾正言、徐景淑伉俪珍藏,直至2000年才在香港拍卖会上释出。

1968年张大千「七十古来稀」
张大千生于1899年农历四月初一,1968年时年七十,大千先生步入人生暮年,传统中国文化中称为「七十古稀」,他本应择一处居所,含饴弄孙,承欢膝下,静享天伦之乐。可惜天公未遂人愿,高龄的大千先生1968年行踪途径了台湾、美国、巴西等地,大部分时间呆在巴西住所八德园。
从巴西八德园即将迁居美国加州的人生羁旅
1954年春,张大千由阿根廷迁居巴西圣保罗附近的摩诘山城外,购地造园,安家落户,投下庞大的资金,竭尽无比的心力,全部按照自己的规划及设计,建造了一座完全中国式的庄园「八德园」。1967年前后,巴西圣保罗当地政府通知张大千,因修建新水库项目征收「八德园」。大千先生决定迁居美国,1968年夏天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滨海地区卡米尔城(Camel)买下一座花园洋房,题名「可以居」,这是他在美国首次置产。1969年秋间,大千正式移居美国,迁入旧金山「可以居」,大概前后住了两年左右时间,期间曾因糖尿病发作,回到八德园修养了近半年。1971年底,张大千在卡米尔郊外著名的17英里湾景区购置环荜庵,扩建画室于1972年9月启用。1973年,张大千最后一次回到八德园,从此便与其永别,任其荒废和沈沦。
1968年:张大千绘画创作
「四月初一」(公历4月27日)大千先生过七十岁大寿。「四月既望」(农历四月十六日),即公历5月12日,绘制《秋山岚翠》。「五月朔」(公历5月27日),张大千作绢本泼彩长卷《长江万里图》作为挚友张群八十大寿的祝寿贺礼。「六月」(公历6月26日-7月24日)作泼彩绢本长卷《翠湖山居》。「七月二十一日」(公历8月14日)作《春云晓霭》,「七月」作《卷去青霭望水天》,赠寄丘永和、吴忠瑛伉俪。
1968年,德国、巴西、智利、美国纽约、芝加哥、波士顿等地先后举行张大千个人画展,尤其是1968年5月10日,巴西中华文化复兴促进委员会在圣保罗华云饭店举行「张大千画展」,展出近作多幅作品;6月21日-7月8日,巴西阿翠曼画廊(Atrium)举行「张大千三近作展」,展出近作16幅作品,盛况空前,最后延至10月9日结束。
1968年:八德园时期泼彩巅峰
大千在巴西时期,创作力旺盛,令人一新耳目的泼墨与泼彩都发生于八德园时期,他在此批荆斩棘、开湖造园,移石种竹,并遍植奇花异草,投入无数财力与精力。果然他虽孤悬海外,却在这单凭一己之力,所建立梦寐以求的中式园林里,展开了他毕生最高潮迭起的创作生涯,也诞生了一系列精彩又具爆发力的作品。
——摘录冯幼衡《张大千的古典与现代》

张大千于1960年正式开始泼墨风格的探索尝试,待泼墨成功后,大千先生开始转向泼彩风格的尝试探索,1963年在八德园家中所作《观泉图》与《山寺飞泉》为最早之代表突破。1967年、1968年间大千先生泼彩探索进入全盛期,创作出一系列成熟的泼彩精彩佳作。1968年初张大千回台湾,接受台湾记者谢家孝专访时也谈到他的泼彩绘画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最近已能把石青当作水墨那样运用自如,而且得心应手,这是我近来唯一自觉的进步,很高兴,也很得意。」
在目前张大千画作拍卖成交高价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泼彩山水,其绘制时间大都集中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亦仍有延续。张大千第一件过亿元的画作,便是1968年泼彩画作《爱痕湖》。过亿元拍出的泼彩画作,1968年另有一件《春雪晓霭》,以及1967年《碧峰古寺》,1969年《伊吾闾瑞雪图》。
中国传统绘画「只此青绿」新气象:张大千泼彩
中国绘画自古称「丹青」,因古代绘画常用的丹和青两种颜色。回顾中国绘画时代发展历程,色彩的推崇使用经历了一个从显到隐的历史轨迹。根据中国古代画论记载,无论是谢赫「六法」之一的「随类赋彩」,还是宗炳提出「以色貌色」,无一不证明了中国对色彩的超前研究和运用。中国画色彩在汉及其汉以前以五行色为主(以黑红色为主色调),魏晋时期佛教美术的传入改变了黑红色基调,青绿兴起。因此,中国画色彩在唐宋以前以彩色(概括色)胜,集中体现于壁画、帛画、漆画、院体青绿山水和重彩人物、花鸟画中。唐宋尤其是宋元以后以抽象色胜(主要是黑白灰色调的水墨画和淡彩的浅绛画),这一脉画风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色彩作为水墨的附属只能在画面局部点写运用,青绿设色重彩则被指视为「俗气」与「匠气」。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创作,色彩运用又分成多个面向,一方面是延续既望文人画脉络,以任伯年、吴昌硕为代表,一方面是学习唐宋古人传统,张大千20世纪40年代临摹敦煌壁画也在此列,一方面则是西方现代派绘画传入影响,以林风眠、刘海粟为代表。
20世纪六十年代,移居海外的张大千成功地进行泼彩探索,在他的心目中,他一直认为其泼彩探索是与中国画史上古人前贤契合相通,可以上溯到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王洽、杨升、 宋代王诜、米芾、元代高克恭、方从义、明代董其昌等等前贤的青绿重彩、没骨山水画法,赓续中国传统绘画之气脉正宗。1972年在其《四十年回顾展自序》,大千先生曾自言:
予年六十,忽攫目迹,视茫茫矣,不复能刻意为工。所作都为减笔破墨,世以为创新,目之抽象。予何尝新,破墨法固我国之传统,特人久不用耳,老子云:得其环中,超以象外,此境良不易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庶几乎!
传统中国画的国际化「发声」:张大千泼彩
「我们中国画和西洋油画摆在一起,颜色不够鲜亮,很容易被人吃掉,中国画非变不可。」
——张大千
张大千后半生寄居海外,在他「万里投荒」的海外生涯里,大千游踪遍及全世界,「行遍欧西南北美」,他到过印度的大吉岭,阿根廷与智利交界的安第斯山,巴西诸山,并且曾经屡游欧洲瑞士的名山、莱茵河,和美国东西部的胜景。这种海外各地的游历经验,不同于中国山川,西方自然风光景致提供给大千先生非比寻常的胸襟与眼界,自然也影响到他的创作,尤其是泼彩山水探索。
寄居海外的大千先生也比任何传统水墨画家更加容易且频繁地接触到西方艺术及思潮,加之他面临着打开自己画作在西方市场的迫切需求,一定程度上自然需要借鉴「它山之石」——西方艺术潮流,采用吸收到自己绘画创作中来。1956年大千先生的法国之行,与毕加索的相会,马蒂斯作品的接触、赵无极互相交换作品的谈文论艺,加之五六十年代当时西方艺坛崛起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些视觉经验的积累,对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探索产生了刺激作用和积极影响。
当我们重新观照20世纪的中国画坛,毫无疑问,六十年代张大千泼彩探索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画「新气象」,进而能够与正在流行的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进行平等交流与深度对话。正如张大千泼彩画作上多次钤盖的闲章,「辟混沌手」、「直造古人不到处」、「不负古人告后人」、「无象之象」、「大千世界」、「得心应手」、「一切唯心造」,这些闲章强烈地体现着大千先生对泼彩绘画的艺术价值自我认同,他向西方世界郑重宣言,来自东方文化的颜色、毛笔、纸张,造就的画面视觉冲击力,独步古今中西,熠熠生辉。
大千先生七十大寿之后作《秋山岚翠》
大千先生住在巴西八德园的1968年,正值泼彩创作成熟期,适逢七十寿诞,画家内心舒畅安详,大寿之喜过完两周之后,精心绘制完成《秋山岚翠》。再时隔两周,为挚友张群八十大寿的祝寿贺礼精心作绢本泼彩长卷《长江万里图》。
画面色彩丰富,变化万千,纯以抽象写之,仅在左方缀以高低不一的小树丛,才略见笔触,其他位置被不同颜色铺天盖地所满溢。全图用色层次复杂,互相交迭融合,营造出一片鸿蒙混沌的奇幻感觉。在颜色带走向中,有机地组合成山峦横亘蜿蜒的体势,辅以小树丛点明之,并藉此对衬以显其雄伟。色彩流动感极强,与大千先生六五至六八年间的多帧泼彩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可视作西方抽象画法及经历瑞士之游所得雪山景色所启发影响下的表现。大千先生对绘画物料极讲究,特别对色感的要求甚高。本幅所用的石青、石绿效果尤见特殊,以取其色泽坚实,富质感而历久不褪,故在画中央的石青颜色格外夺目,质感极强,与其他色彩互相配合下,成为全图的焦点所在,由此可见大千先生对色彩的运用已臻炉火纯青境界。

顾正言、徐景淑伉俪均出生于民国世家大族,徐景淑(b.1920)为「南浔张家后人」,著名收藏家、实业家张石铭先生的外孙女,民国元老张静江的侄外孙女,张智哉(1898-1971)的女儿,著名书画收藏家张珩的表妹。顾正言(1920-1998),上海著名营造商浦东顾兰州的孙子,上海早期的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和英国领事馆大楼,以及南京路上的先施公司大楼,都是由顾家的顾兰记营造厂建造的,顾家当年还拥有一条浦东铁路。
清末民初湖州南浔是江南最富的地区之一,张氏家族又是南浔最富的四大豪门之一,名列南浔「四象」的第二,仅次于小莲庄的刘镛家族。创始人张颂贤以生丝和盐业发家,为后代留下了千万两家业。1892年张颂贤去世,1903年,张石铭与叔父张宝善(张静江父亲)分家,张石铭在分家后继承的祖业包括丝绸、盐业,以及上海慎大钱庄、东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产。张石铭生有八个子女,分别为张乃熊,张乃骅,张智哉(女),张乃骥,张乃骙,张乃骃,张湘英(女),张淑英(女)。1928年张石铭逝世,其藏品由三个儿孙继承。大儿子张芹伯(名乃熊)主要继承了他的藏书;老二张乃骅不幸早逝,由其子张珩(字葱玉)继承了家藏的书画;张叔驯是三儿子,主要继承了古钱和古玉方面的收藏。1946年张叔驯离沪到美国定居,把他最好的钱币2000枚带去美国,其余藏品仍旧委托姐姐张智哉继续保管。张智哉1956年去香港和日本时,除了将一小部分带到了日本,大多数存放在上海一家银行的大保险箱里,委托她的女儿徐景淑、女婿顾正言代为保管。1963年,徐景淑、顾正言夫妇也离沪去了美国,他们又委托给亲戚保管,这批藏品后来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