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68 黄胄 1972年作 草原女骑手 镜心

草原女骑手
拍品信息
LOT号 2068 作品名称 黄胄 1972年作 草原女骑手 镜心
作者 黄胄 尺寸 167×97cm 创作年代 1972年作
估价 5,000,000-6,000,000 成交价 RMB 6,09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黄胄画于北京,壬子冬写。
【印文】黄胄画印、无限风光
【说明】徐希旧藏。

「七次赴新疆」:黄胄绘画的新疆情
我二十几岁起就到新疆去,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中,我有很多好朋友。我一个人走三个月,无论走到哪一个兄弟民族的哪一个帐篷里,他们都像接待亲人和很好的朋友一样接待我。所以,逐步对这些人的感情越来越深,爱画他们的生活。我对于兄弟民族的人是充满感情的,我爱他们,他们也爱我。
——黄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居住在祖国辽阔的边疆,由于种种历史、文化和地理上的原因,过去的历史记载和人们的认识都是以中原为中心,这里的自然和人文在内地文学艺术的作品中鲜有其展现,一直到二十世纪初的边疆民族大发现,他们的历史和他们的生活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进入近现代艺术家的创作视野,在这场发现边疆的运动中,黄胄比较早地将视线投入边疆这片辽阔壮丽的土地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勤劳美丽的各族人民。他不是采风猎奇,而是长时间地深入到边疆的生活,将毕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边疆美的发现和表现之中。
黄胄曾辗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福建、东北、内蒙等地为民族人物写生,藏族、蒙族、京族、傣族、撒尼族等少数民族都成为他「妙笔生花」的描绘对象。他真正深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情感之中,在他明快飞扬的笔墨线条下,各民族人物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他用手中的画笔为少数民族人民树碑立传,成为少数民族美的代言人。经过他的努力,「民族边疆」真正成为新中国绘画的主流类型之一。
黄胄的一生扎根于以大西北为代表的边疆地区。他七次来到新疆,创作了大量的速写和水墨作品,描绘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深刻地挖掘了新疆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在塑造新疆的同时滋养了自己的绘画艺术,从而形成了自由奔放的绘画气息,也开拓了边疆美术的新时代。新疆成为黄胄艺术生活的基地。黄胄以新疆少数民族风情为主题,创作了许多具时代特色的经典作品,如《洪荒风雪》、《丰乐图》、《欢腾的草原》等。人物之外,黄胄笔下的驴、马、骆驼等也独具特色。不同于以临摹入手的画家传统,黄胄以写生为主。他多次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写生,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形成了用笔迅捷,造型准确而不拘细节,用色多而不乱,艳而不俗的风格特点,用来表现草原欢快、奔腾的场面,极富感染力!
「驯马」是常见的草原生活场景,也是黄胄经常诉诸笔端的题材。《草原女骑手》绘一年轻女子在广袤的草原上驯马的场景。画面前景中有一高大骏马蹬后腿,立前蹄,仰首嘶鸣,背上女主人身着素色衣裤,头戴红巾,辫梢飞扬,右手勒马,目视右前方,目光坚毅而笃定。画面下方几笔杂草,向背纷披,凌而不乱,用笔遒劲有力,表现了野草强劲的生命力,颇见功力。画家以仰视的视角画骏马,突显了马之高大,女子之从容。此外,白马与红头巾,马的跃动与女子的气定神闲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是艺术家巧思之所在。
《草原女骑手》创作于1972年底,是画家在历经浩劫后重拾画笔的力作。这一时间存世作品并不多见,流于市场中更是少有,弥足珍贵。《草原女骑手》在马的构图与人物的造型方面均与四年后创作的场面更加恢弘,受到市场追捧的《驯马图》有极大的相似性,可见前者是画家对这一构图的尝试。放大到极致,用来定格一瞬定格景象表达。当我们欣赏《驯马图》时,如果假设整个场景有「下一秒」的话:那么激昂的骏马,围观的牧民,驯马少女的动态,连同她飞扬的秀发与紧张充血的手掌等种种形态都将完全不同。对于这种画面瞬间的高度提取,不仅在黄胄代表佳作中难得一见,即便在整个近现代画坛当中,也未有如《驯马图》一般气势如虹,熠熠生辉的作品。
「黄胄是中国人物画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是20世界中后期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即在两千年的中国画史中,黄胄也是接触的无人能够过替代的人物画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