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17 林风眠 80年代 武松 镜框

武松
拍品信息
LOT号 2517 作品名称 林风眠 80年代 武松 镜框
作者 林风眠 尺寸 34×34cm 创作年代 80年代
估价 1,800,000-2,600,000 成交价 RMB 3,105,000
材质 重彩纸本 形制 镜框
【出版】
1.《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第190页,(台北)锦绣文化出版社,1993年。
2.《林风眠全集•下卷》第202页,杜滋龄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3.《林风眠之路—林风眠百年诞辰纪念》第289页,许江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
4.《今日美术馆书库—林风眠》第163页,郎绍君、张志欣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中国名画家全集—林风眠》第169页,郎绍君主编,(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4年。
6.《林风眠全集•叄》第150页,杨桦林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
【著录】
1.《巨匠与中国名画—林风眠》第29页,(台北)麦克股份出版社,1993年。
2.《海派大师传记丛书—林风眠》第204页,祝君波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3.《林风眠文集—林风眠谈艺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
4.《林风眠:艺术史真情的流露》北京《中国文化报》 2020年7月24日。
5.《林风眠在上海30年》作者:上海中国画院学术典藏部主任王欣,《光明日报-光明网》2020年4月8日。
【题识】林风眠 。
【印文】林风眠印
【展览】「林风眠之路—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展」上海,上海美术馆,1999年11月21日至24日。

【说明】相对于其他戏曲题材反复创作,此幅《武松》为拍卖市场30年来,同类型题材唯一一幅重彩画作。

【来源】王良福旧藏。王良福先生是香港著名艺术收藏家,「三槐堂」主人。其毕生曾藏有近八十件林风眠精品佳作,多为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购自当时负责展售林风眠作品的中侨百货,其并与林风眠交友,收藏曾借展上海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台北市立美术馆等,广获业界认可,并以收藏林风眠之作著称。

调和中西艺术的巅峰之作
—解读林风眠的《武松》佳作
林风眠这幅《武松》重彩水墨是其戏曲人物系列里的精品画作,虽然作品尺幅不大,却是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的巅峰之作,因而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典范。
《武松》显现林风眠惯用的方正画面,他借鉴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风,融入传统的民间剪纸、民间皮影因素等,以平面结构、装饰性造型、平涂色彩为基本特点,通过戏曲人物中夸张的动作表现、营造了一个很有力度的、剑拔弩张的场景,将武松杀嫂刻画得活灵活现。他创造性地以人物的折迭打破了时间的顺序,使得作品反而获得一种碎片的、短暂的、偶然的、无时间逻辑迭加的现代性、装饰性和无与伦比的色彩现代感,这种创新绘画风格可谓前无来者,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面临着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林风眠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研究过毕加索、勃拉克等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还通过《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的翻译专门介绍过立体主义在欧洲的最新发展,但他始终不能理解立体主义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直至后来在上海看了传统戏曲之后,他才从戏曲人物表现中获得灵感,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在给学生的信里写道:「进来住上海有机会看旧戏,绍兴戏改良了许多,我是喜欢画戏的,一时有许多题材, 像毕加索有时候解决物体都折迭在一个平面上一样,我用一种方法,就是看了旧戏以后,一场一场的故事人物,也一个一个把它拆迭在画面上,我的目的不是求物、人的体积感,而是求综合的连续感,这样画起来并不难看,我决定继续下去……」
有别于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创新是:林风眠的「方纸布阵」构图中多是充满东方意韵的平衡感,人物形象有时将画面平分为两个部分,或左右对称,或对角线对称。稳定的画面布置使得由几何块面组成的基本元素协调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形体,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具有朴实平面装饰效果,其作品中极少见到动荡不安、倾斜怪诞的结构。画面中的「几何体」呈现出宁静、和谐的「结构美」,既具西方当代绘画样式又含东方戏曲表现趣味。
《武松》渗透着林风眠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本能领悟和对西方现代艺术精神的出色理解,以戏曲人物画作为一种有效的探索样式,将本土艺术的写意性与西方绘画的表现性实现契合;将本土艺术的程式化与西方绘画的抽象性实现会通,形成他独有的调和中西艺术之路,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经典之作。此后,不少蜚声中外的优秀艺术家,如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苏天赐、席德进等都是沿着这条路走出来的,他们的成就进一步证明了林风眠所倡导的中西融合之路促进了中国现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