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722 邬建安 2018年作 五百笔#18.12

五百笔#18.12
拍品信息
LOT号 1722 作品名称 邬建安 2018年作 五百笔#18.12
作者 邬建安 尺寸 170×200cm 创作年代 2018年作
估价 600,000-900,000 成交价 RMB 690,000
材质 纸本水墨、矿物颜料、拼贴 形制

签名:邬建安 2018
展览
2018年,周而复始:综合材料绘画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8年,邬建安:无妄,嘉德艺术中心,北京

邬建安将皮影、剪纸这些传统技艺纳入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也打开了当代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通道。从《白日梦》《虹》《七层壳》《九重天》《万物》到《五百笔》等系列作品,他的创作援引了大量出自古代神话、历史传奇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与典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独树一帜的个案。但在这些鬼怪故事和传统技艺之下,邬建安的作品包含了许多复杂面向的当代问题,是当下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如著名美术史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所言,“他的想象力总在几个维度上同时进行,他的作品也总在几个维度上同时刺激和扩展人们的艺术想象。他游走于文字和图像之间,在抽象与具象之上又加上一个叙事维度……他驰骋于古今之间,把当下的人们在瞬息间带往诡谲奇邈的洪荒时代。他跨越媒材和风格:绘画、雕塑、剪纸、装置提供给他多样的语汇,但同时激起跨界、综合、打乱、超越的欲望。”
《五百笔》系列创作的开端,来源于2016年初在波士顿美术馆的一次公共项目。他在现场用宣纸和彩墨为每一位观众画简笔肖像,之后请观众把各自的肖像中的笔画一个个剪下来,这些曾经扮演眼睛、鼻子、嘴唇的笔画,就成了独立的、对造型没有意义的剪纸笔画,邬建安再把它们重新拼合、粘贴在一张新的白纸上,形成一个完全抽象的形象。他当时给这个形象取名叫做“曼陀罗”,寓意平等,在他看来,这跟今天的社会有着很强的一致性。自此邬建安从“曼陀罗”的原型开始了全新的艺术实验方向——纸上水墨、彩墨剪纸拼贴,他邀请身边的人加入进来,一起进行“笔画”的创作,之后沿着这些笔画的边缘将它们剪刻下来,成为一个个单独的“剪纸” 作品,再将它们重新拼贴叠合到全新的宣纸上,形成抽象的剪纸拼贴作品。
如果不看原作,或者不了解背后的生成过程,观众仅靠平面的视觉,又回到现代性书写的层面去理解《五百笔》:好似抽象的水墨、彩墨画,或者抽象表现主义的动势绘画(gestural painting)、井上有一的书法等,如此作品的价值会大打折扣。事实是,画面上的任何单元都不是直接“画上去”的,随着尺度的变化,一件作品可能容纳了数十乃至数百个彼此独立的剪纸拼贴单元,笔痕的色与墨,以及滴甩、喷溅、飞白、水渍等蛛丝马迹,在剪刻的过程中都被小心地留存下来,而这个公共性正是《五百笔》系列中最重要最有实验性的一点。
巫鸿教授曾经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为邬建安策划个展“邬建安:白日梦的图像世界”,展出以《五百笔》系列为主的艺术新作。他认为,《五百笔》直接吸收公众参与创作,聚合一种种跃跃欲试的、充满启发性与生命力的个体状态,以富于感染力的方式传递和引起观者的感知共鸣。另一方面,《五百笔》系列让水墨和剪纸这两样中国本土文化的标识性“遗产”进行合作与相互解构,将绘画、水墨、剪纸、拼贴相融合,进入了一种新型的“二维艺术”形式创造;可由本土文化传统以及剪纸等民间手工艺中溯源,却又将这些概念转化为多样的当代艺术语汇。
尽管在各种媒材和风格间跨越,于绘画、雕塑、拼贴、装置等多种作品形态间穿梭,邬建安的艺术创作始终坚定的是对独特世界观的诉说和建构,以及对人类视觉和手工制作基本原理的不懈探索。作为将纸本水墨与剪纸拼贴、个人创造与社会参与相融合的新篇,随着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第7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等展览中的亮相,《五百笔》系列成为邬建安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艺术创作计划之一。2021年12月,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邬建安创作于2016年的大幅作品《五百笔#10》纳入其永久馆藏,标志着该系列在世界艺术史序列中愈见坚实的地位和广泛的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