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805 曾梵志 2004年作 无题-红色肖像

无题-红色肖像
拍品信息
LOT号 1805 作品名称 曾梵志 2004年作 无题-红色肖像
作者 曾梵志 尺寸 180×150cm 创作年代 2004年作
估价 2,500,000-3,500,000 成交价 RMB 2,875,000
材质 布面油彩 形制

签名:曾梵志 2004 Zeng Fanzhi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在曾梵志凭借“面具”系列大获成功后,他并未安于现状,而是怀揣突破自我的决心,不断探寻艺术领域的更多可能性。他地决定去掉人物的面具,将真实的容貌展示于众,画风也由具象的内在性转向抽象的内在性。相较于面具系列的作品,曾梵志的肖像画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细节处理更加精准细腻,画面也更加平和舒适。
曾梵志在2002年的“我·我们”系列中开始探索一种独特的“技法”,旨在凸显线条本身的表现力。虽然在当代艺术中,技法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论题,但对曾梵志而言,这关系到如何发展出一种高度辨识度的个人艺术语言。他运用线条来“破坏”已完成的肖像作品,将其简化为人物面容的“特写”,通过层层叠加、覆盖的螺旋线条构成,赋予整个画面一种非同凡响的触感。同时,这种技法也为图像增添了一份偶然性的混乱美学效果,仿佛为画面戴上了一副“面具”。自2003年至2006年期间,曾梵志创作了一系列含“线”风格的肖像作品,其中包括数件“安迪沃霍尔”肖像,四年间同名作品的风格变化展现了曾梵志独特线条技法的发展历程。
在2004年,曾梵志所创作的《无题(红色肖像)》(Lot 1805) 作品,相较于当时的艺术家所创作的其他肖像作品,其整体背景色彩的选用更为偏向于红色系。这一颜色的选择,似乎延续了其“我·我们”系列中肖像的肤色,同时人物面部及背景中无序的螺旋形线条也延续了曾梵志此前对线条运用的尝试。相比于其后来的“安迪沃霍尔”系列中更为随意的线条勾勒,《无题(红色肖像)》(Lot 1805) 似乎处于“我·我们”系列的螺旋技法与后期乱笔技法之间的阶段,对于线条的运用仍体现出了一定的“克制”。
曾梵志在其肖像创作中所关注的重点,正是个体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表达。在《无题(睡觉中的吴叔叔)》(Lot 1806) 中,他对人物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刻画尤为用心。通过描绘人物的闭目养神的表情和微妙的睡姿,曾梵志由此进行了对于人性和生存状态的思考和探索。而通过捕捉人物似梦将醒的神态,他又呈现了个体真实存在的状态,超越了传统肖像画的概念化和象征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肖像画风格。
br><曾梵志的乱笔系列起源于画家工作室里发生的一个小意外。2001年春天,曾梵志的右手不慎受伤,导致他在短时间内无法拿起画笔。恢复期间的曾梵志开始尝试用左手开始进行线条的尝试。看似错综复杂的线条交错、迭加,不但没有给人以杂乱的视觉印象,反而创造出气韵流畅,富有旋律性的画面,充满著有如书写草书般一气呵成的律动感。曾梵志“乱笔”下的风景皆如此,《火》(Lot 1807) 画面气势恢弘,在远透视法的表现下,无穷尽的空间得以伸展开去,使我们在繁盛茂密的枝木背后,获得一个全新的视野或一片心灵的净土,终能令一种视觉上的虚拟旅行得以实现。风景虽非惟肖写实,但神态逼真尤似梦幻之境,精准地展现了艺术家心灵的故乡。此时“乱笔”风景不再指向某一特定的对象与观念,亦不拘泥于任何规则与既定逻辑,使预设性与偶发性共同作用出画面效果,即在“有意”与“无意”、人工与自然之间建构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与新的艺术方法论。在这一方法的基础上,整个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的处理充满着一种强大的视觉与精神张力,它似乎正在孕育着某种生命,以及一种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的幽微诗意。反复运动的笔触中,风景被不断地覆盖,而艺术家的目的并非是要逼真地再现事物,而是在一个自发的合乎逻辑的关系中表现这些现象,这种主观的安排使它们在形与色之间产生内在的共鸣,这就是画家内心迸发出的感知。曾梵志乱草系列总是在阴暗的气氛下,具有哥特主义的气质,同时又有不知光源的外光,一如内心之光焰,涌动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