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811 张恩利 2015年作 杂物(2)

杂物(2)
拍品信息
LOT号 1811 作品名称 张恩利 2015年作 杂物(2)
作者 张恩利 尺寸 270×200cm 创作年代 2015年作
估价 2,000,000-3,000,000 成交价 RMB 3,450,000
材质 布面油彩 形制
出版
《张恩利》,P256,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版
签名:2015 恩利(正面)张恩利 杂物(2)2015(背面)
展览
2015年,张恩利,香格纳画廊,上海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许多观者不习惯看画,习惯于找内容、找意义。我的态度是去文化、去地域……身在其中,去感受它,去吸收它,不要去强调它……如果你能看得更多一点,你甚至可以感觉在画一根线条或一种色彩时,画家的手是怎么动的。
——张恩利

张恩利的绘画主题常常聚焦于人类的生命活动以及普通的日常事物,被称为描绘“人类现实生活”的艺术家,同时也造就了他对于稀松平常的人、事、物深入的观察与升华的能力。其平面绘画目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90年代聚焦人物及生存问题的具象绘画、(二)2000年后以蕴含时间痕迹的“容器”为主的静物绘画和(三)近年来透析记忆与挖掘潜意识的意象绘画。张恩利早期的作品热衷于观察周遭平凡人物及日常生活,记录在沸腾发展的时代浪潮裹挟下血肉流动的社会图景。烦躁、苦闷又带有一丝血腥扭曲的人物画像似乎是艺术家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0年以后,张恩利的创作主题转变为日常之物,诸如容器、纸卷、水桶、水管、日常空间等生活中必不可少却又被人熟视无睹的器物与场景,均被以一种近乎虔诚地描绘方式赋予其新的形式美感和文化意义。就绘画语而言,这一时期的张恩利在绘画中最显着的特质乃是客观与节制。
早期充满强烈情绪张力与凌厉笔触的画面结构已经被微妙的书写性线条与松弛、冷静的画面氛围彻底取代。而这种转变恰好反映了张恩利这一时期的创作观念——艺术家关注的并不是为其作品中出现的任何一件物品赋予特别的意义;相反地,这些物品除了那些我们认为的功能之外并没有意义,也不包含任何隐喻,依然对主观诠释保持着开放性。正如菲利普·皮罗特(Philippe Pirotte)为张恩利2015台北当代艺术馆展览“闲置”中所写的介绍那样:“我们以几近执迷、如同偏执地试图解开纠结缠绕的金属线般的态度观赏张恩利的绘画,便可感知到个别符号的另类意义,以及各种诠释在转瞬之间的相互取代。”
张恩利曾在采访中谈到,他对皮管,线,绳索这些东西感兴趣,是因为线本身就是很柔软的东西,但相互与不同物体缠绕的张力非常独特。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让人忽略的物品,水管在张恩利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属性。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普通器物就是他创作实践的源泉——保持观察的力度,专注、密切的观察让每一个物件的内在本质得以显露,再用画笔予以提炼并再度整合,完成视觉上的升华。
创作于2015年的《杂物(二)》(Lot 1811) 呈现了张恩利经典的主题图案——悬挂的且有局部灌涨的缠绕水管。艺术家应用大尺幅且肖像感十足的描绘,使得日常日用之“物”呈现出可被仰视和端望的“神圣之态”。钢丝硬挺,皮管弹软,形态人为可塑而又充满了张力与节奏感,艺术家被这种日常而真实的质感深深吸引,在围绕于此类命题的创作中更进一步形成了他明确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深度。
本件作品在平面上展示出了一种非平面性的“错觉”,呈现出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空间感。水管被几根深蓝色的棉线缠住,阻止了管内液体的流动,整个水管被撑出两个葫芦形状的造型,可以体现出艺术家对于画面节奏感的思考和对张力的准确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