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849 郑燮 顽石图 立轴

顽石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849 作品名称 郑燮 顽石图 立轴
作者 郑燮 尺寸 65×92cm 创作年代 --
估价 5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805,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郑板桥书画编年图目》下,第22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题识:板桥居士窃虚名,一味便宜矫诈行。博得新诗如拱璧,反将顽石报先生。鹤亭长兄一笑,弟郑燮拜手。
钤印:板桥、扬州兴化人
说明:上款为扬州盐商之首江春。江春(1720-1789),字颖长,号鹤亭。江春练达多能,熟悉盐法,得到两淮盐运使赏识及众多商人的信赖,公元1749年被推举为总商。朝廷赐予他内务府“奉宸苑卿”,加级诰封光禄大夫正一品衔,并赏戴孔雀翎。江春广交天下名士,许多文人住在他的私人园林里,郑板桥、金农等与之过从甚密。

博得新诗如拱璧 反将顽石报先生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一位。他擅画兰竹石,曾在一幅《兰竹石图》中题写“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在他看来,石头拥有坚定不移的恒定气骨。他的作品中,石头多和兰竹搭配在一起,单独入画者比较少。
本幅《顽石图》只画一组石头横向排列,别无它物,非常干净简练。全作取云林侧锋用笔,以白描写意手法写出坚硬之轮廓,不施渲染,不作反复皴擦,而石之圭角比之云林更加明显;又取万个数笔皴,用北宗斧劈横皴;又取苏轼丑石之势,是为典型的郑家之石面貌,雄浑朴茂,秀峭棱嶒。
石头上方题写一首自作诗“板桥居士窃虚名,一味便宜矫诈行,博得新诗如拱璧,反将顽石报先生。”后面写“鹤亭长兄一笑,弟郑燮拜手。”板桥独创的六分半书,自右向左错落有致,与顽石相得益彰。根据题识得知,郑板桥得到一首新诗视若拱璧,作为答谢为对方画了此作。受画人正是当时扬州的盐商之冠江春。
江春(1720-1789),字颖长,号鹤亭,安徽歙县江村人,祖父江演和父亲先后在扬州从事盐业经营。22岁时,江春乡试未中,去扬州协助父亲经营盐业。由于才干出众,父死后,他继为总商。前后40余年间,一直驰骋于扬州盐业界。由于财力雄厚,办事干练,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均由江春来筹划张罗接待。乾隆二十二年(1757),江春因恭办乾隆第二次南巡大差,受到了乾隆的赞赏,赏赐他内务府“奉院苑卿”衔。后又因捕获偷盗宫内金册逃至扬州的太监张凤,被乾隆特赐“布政使”衔,并赏戴孔雀翎。一介盐商平民能戴孔雀翎实属罕见。江春建有几处园林别业有康山、江园(净香园)、深庄、东园,是盐商中所建园林最多一位。乾隆两次驾临康山。人们称江春为“以布衣上交天子”的特殊人物。
除了商业上的成功和政治上的荣誉,他还精于诗作,著有《水南花墅吟稿》,与齐次风、马曰管齐名。江春风格高迈,雅好宾朋,经常组织雅集活动,赞助文化艺术事业。在他的倡导下,一时名士,皆从之游。扬州八怪中的画家多和他交往密切,参与他主持的雅集活动,并为其写字作画赋诗,郑板桥便是其中一位。
郑板桥潍县辞官之后,来到扬州卖画,人们争相向他求画。乾隆二十五年金农自题《双钩丛竹图》轴云:“兴化板桥进士,亦擅画竹,皆以其曾为七品官人,争购之......。”尤其是盐商们,不遗余力搜求板桥的书画。盐商希望在求得板桥的作品中落上款,以示与板桥交往颇深,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本件作品,郑板桥不仅落上受画人的名款,还特地赋诗说明,把江春的诗视若拱璧,赶紧画一幅具有万古不移品格的顽石相赠,可见对他的敬重,也体现了二人之间的深厚交谊。这样一幅答谢之作,自是非常用心,非一般作品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