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608 清康熙52年 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倍应钟”八卦编钟

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倍应钟”八卦编钟
拍品信息
LOT号 5608 作品名称 清康熙52年 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倍应钟”八卦编钟
作者 -- 尺寸 高30cm 创作年代 清康熙52年
估价 1,600,000-2,600,000 成交价 RMB 3,565,000
材质 形制

“康熙五十二年”、“倍应钟”款
备注:
1.伦敦佳士得,1952年10月30日,编号84;
2. Wm. Williams (Kensington) Ltd.,伦敦,1953年;
3. James A. Bines (1905-1987) 收藏;
4. 1970年代赠予一美国藏家;
5. 美国东岸私人收藏

展览:
保利艺术博物馆,“贡之廊庙光鸿钧——康熙奇珍·郎廷极艺术展”,北京,2023年3月28日-4月16日

此钟铸于康熙五十二年,即1713(癸巳)年。铸造精细、严谨,尽显皇家气派。为一套十六枚编钟之一,铸铜鎏金,以失蜡法铸就,钟钮为五爪双龙交泰。钟口部平齐,又称“镈钟”。体呈鼓形,浑圆、饱满,庄重威严。腹有六道弦纹,将鼓部分割成五个平行框带,四个区,从上至下,第一、三、五框内饰三个一组的乳钉状“音枚”;第二、四框内饰八卦纹;钟体两面正中分刻楷书“倍应钟”和“康熙五十二年制”款,上方为太极图,下为一爻,乃万物之始;钟下方近口处铸八个“音乳”,作击打之用。此件编钟品相上佳,鎏金整体金光辉映,令人想象到康熙时祭祀典礼全套齐悬在金漆雕木编钟架上时所展现的华贵及庄重。
编钟是清宫规制最高的礼乐——中和韶乐的重器,是天帝尊神和帝后至尊身份的象征。满清入关,为谋求其统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更是格外重视宫廷礼乐,尤其是用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的中和韶乐。在承袭明代宫廷礼乐及乐器的基础上,康熙和乾隆祖孙两位帝王不惜重金改制和添制了大量形制不一的编钟,最终做到各坛庙宫殿专属专用。
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岛;次年康熙皇帝开始他人生中第一次南巡,检阅河工;康熙二十四年,击溃俄罗斯军队,弭平雅克萨城寨;次年康熙皇帝驾临潭柘寺,静香礼佛;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间,常年清剿西疆及西北边陲的准噶尔部。清朝对中原的通知逐渐稳固下来,康熙帝因此得以从容地制作礼乐,制造本朝的典制乐器。
玄烨本人精于算数律吕,数十年演习不辍,亲自审定古今尺度,确定了黄钟律管的标准尺寸和绝对音高,同时根据“三分损益、隔八相生”的传统律制原则,将明朝六律六吕四清声的律制改为六律六吕四倍声(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和倍应钟)的律制,并郑重其事的载入会典以垂永久。郎世宁等多位宫廷画家合绘的清乾隆“万寿园赐宴图轴”(故宫博物院所藏,曾展于《Splendor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 The Glorious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芝加哥,2005年,编号101),可见十六枚大小相同,但壁厚不一的铜钟、均分二组八个挂于木制二层钟架上作演奏。
查阅目前海内外公私收藏,康熙五十二年款的编钟存世更为鲜见。私人所藏中曾于苏富比的拍卖上出现,其中包括1956年纽约苏富比Lot40、Lot41,1978年伦敦苏富比“姑洗”编钟(Lot110),2007年香港苏富比八卦纹“无射”编钟(Lot1327)。馆藏则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其藏有一套十六件铸雕云龙纹的编钟,只其年款略有不同,作“康熙五十二年审定”。
主要承袭清宫旧藏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四例康熙朝编钟,分别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云龙纹编钟,曾于2004年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国立博物馆《Kangxi - Empereur de Chine, 1662-1722》展览中展出(见展览图录第17页,编号2);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云龙纹编钟,略为粗糙,曾于2006年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China -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展览中展出(见展览图录第123页,编号32);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八卦纹编钟,被收录于1996-1997年的法国巴黎小皇宫博物馆《La Cite Interdite - Vie publique et privee des empereurs de Chine, 1644-1911》展览之中(见展览图录第171页,编号49);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卦纹编钟(见《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0·金银玻璃珐琅器》,北京,1987,第176页)。

本朝定制,朝会中和韶乐编钟,范金为之,十六枚同箎,应十二正律四倍律。
从康熙五十二年至康熙五十八年短短几年间,康熙帝主导创造了有清一代制礼作乐的第一个高峰,成造的编钟也仅仅14套。而主要是因为编钟的织造耗费极大,且一旦制成之后很难通过磨削等技术予以调整,即便是皇家亦需要将金、铜等各类稀有材料循环利用,节省开支,所以据记载,顺治朝以来所用的编钟皆沿袭自明宫编钟,仅康熙朝开始,才将前朝乐器融铸之后再制造成康熙款的编钟,无论材质与工艺皆极为精尖。同时,由于镈钟、编钟等向来由造办处直属的铸炉处铸造,其直接的详细档案极为罕见,在活计档中难觅真迹,亦使得这一绝学一旦不被人所重视,即落入被遗忘乃至觊觎的宿命。
而康熙帝之所以不惜重金,精心制作圜丘坛、祈谷坛祭天专用的金钟玉磬,并明确载入《大清会典》,是因为他要借此昭示自己对汉族儒家传统文化观念的认同,谋求满足统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传统观念认为,“天”为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绝对至上神,而“阴精之纯莫如金、阳精之纯莫如玉。天以阴阳立道,乾以西北定位。西,阴位也,于物为金;北,阳位也,于物为玉。今夫莫尊于天、莫亲于地,先王所以奉事而祭祀,以为举天下之物而无以称其德,惟金与玉而已”。故而钟必以金、磬必以玉,金声玉振齐备,才能与皇天上帝绝对至上神的品格相称。

此件拍品处于保税状态下,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