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302 张仃 1992年作 水磨静寂泉有声 镜心

水磨静寂泉有声
拍品信息
LOT号 0302 作品名称 张仃 1992年作 水磨静寂泉有声 镜心
作者 张仃 尺寸 177×95cm 创作年代 1992年作
估价 700,000-900,000 成交价 RMB 784,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1.《张仃山水》P221,上海书画出版社;
2.《张仃画室·焦墨设色山水》P54,河北教育出版社;
3.《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张仃》P131,河北教育出版社。
款识:水磨静寂泉有声。壬申年早春去太行南屏途中在此歇足饮水,盛夏写其意,它山张仃于京华并记。
印文:张仃、它、山水怀抱、浑厚华滋
展览:1.中国美术馆“93张仃山水画展”,1993年;
2.辽宁博物馆“张仃山水画展”,1994年;
3.甘肃博物馆“张仃山水画展”,1997年;
4.中国美术馆“张仃艺术成就展”,2005年。
张仃ZHANG DING
年表:
1917年出生。
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同年开始美术创作,先中国画,后漫画;
1936年春,到南京,经张恨水介绍,在《中国日报》、《扶轮日报》、《新民报》发表漫画,取“孤苦伶仃”之义,改名张仃。
1938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曾任鲁迅研究会艺术顾问、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美术组长,后到文协,任陕甘军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1946年随军北上,任《东北画报》总编辑;1949年设计全国政协会徽与纪念邮票,设计改造怀仁堂、勤政殿,担任开国大典美术设计和开国邮票设计;
1949年参与鲁迅艺术文学院复校工作,任美术部副主任。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中国画系教授;领导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小组,参与国徽设计。
1952年任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任捷克、波兰中国博览会总设计师;任苏联举办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展览会总设计师。
1954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革新领导小组组长。
1957年调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
1960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
1981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书记、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黄宾虹研究会会长等。
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画研究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西南展厅联合主办“张仃焦墨山水画展”,展出作品74件。主办单位联合举行“张仃焦墨山水学术研讨会”。
1994年辽宁博物馆举办“张仃山水画展”及研讨会;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漫画书系·张仃卷》,同年当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会长。
1995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张仃谈艺录》、上海书申出版社出版《张仃山水》
199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建院40周年院展,单辟一厅举办“张仃山水画展”,“张仃艺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2002年获中国文化部颁发境“造型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2004年获中国老教授协会颁发的“科教兴国贡献奖”。
张仃 ZHANG DING
“文革”后张仃先生愈来愈钻研传统,并非复古,他表面上像吴冠中先生那样走中西结合的道路,但看得出他很想把中国传统的东西同现代感觉结合起来。
在张仃先生的焦墨山水画里,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个是写生,把现实的自然物注入到传统的山水画里面去。到了明清以后,中国画随着景色抽象化、精神化,自然景物本身的感染力量越来越淡了,不是通过自然景物本身去感动人,而是通过笔墨抽象形式去感动人;而现在,无论张仃、李可染、傅抱石都加进这个东西,张先生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加扎实,更加彻底一些。在绘画语言方面,传统山水画到了明清,已经把水墨泻染、色彩搞得很完整,而张仃先生把焦墨挑出来,把经纯化、发展到一个极致,这样他就给自己设定了一条很难走的路,要下更大的功夫。北宋以前的山水画以线条笔法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张仃先生现在又回复到这样一个程度上去了。张先生画里具有的风骨、骨气,是和他所运用的焦墨这一手段分不开的。这种形式上的纯化和回归是一种更高更新的层次上的,不是完全回到北宋以前那种形式上。另外还有一点,张仃先生对待自然的态度不是传统的。因为传统文人画如常人所说深远、恬淡,是一种宁静、淡化美,而张仃先生的作品充满激情,笔墨是有力度的,这是很可贵的一点。
——水天中
高山仰止天山南问日暮风回
幽谷鸣泉大漠孤烟直清歌凝白雪
霜华净碧空万树光连峰头白
水磨静寂泉有声
松涛在耳声弥静
在中国众多的山岳中,太行山与张仃先生相识最晚,然而结缘最深。自1991年夏初登太行,每年严冬一过,张仃就要怀揣策杖,深入太行写生。
这几年,张仃一直沉浸在“太行情结”中。他画太行,思太行,逢人赞太行,甚至动起要在那安家的念头。在八里沟龙水梯,他激动得用拐杖敲击着地面,连场喊道“好哇,好哇。”竟像出孩子那样在悬崖峭壁上欢奔起来,全然忘了自己已是八十岁高龄。
的确,太行山的雄姿使人无言以对,它的博大,凝重,奇崛,走出了人的想象力。性格雄犟、朴实的张仃喜爱上了太行山,一点也不令人吃惊。
太行山是中华大地的一道脊梁,而石头构成了太行山最奇特的景观。这里的一切都取之于石头,无论是道路、桥梁、梯田,还是茅房、牲口圈,甚至连屋顶,都是用大块石板盖上去的。由于这个原因,使太行山里的一切都显得天然未凿,浑朴自在,人和自然和谐统一。而且,这里的山石经过造化之手的点化和千百年来岁月的剥蚀,又富有独特的色泽和肌理。它严整而有变化,厚重而不失细致,朴实中透出俊秀。其堆积方式也别具一格,常常是大起大落,简洁明块,如同一首时而凝重沉缓,里面激昂奔放的铜管乐;而那些从岩石缝里生长出来的树木,又别具一种饱经风霜的韵致,婀娜但倔强。
应当说,这一切都还是显现在表层的。真正在心灵深处拨动张仃情感的,是千百年来生于斯、长于斯、居于斯的太行山民。山民们在这块贫脊而美丽的土地上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创造,那种实如石、厚如石、坚如石的精神力量,使张仃凝视太行山的眼光燃烧着激情。
张仃是个生活派艺术家,他同自然的对话是那么认真投入和忘我,又是那么谦卑和敬畏。他认为,发现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并用艺术家个性的语言将之表现出来,是艺术家的本分和天职。这幅六尺巨幛《水磨静寂泉有声》是张仃先生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多次出现在张仃先生的重要展览和画册上,焦墨设色,描画了1992年早春,去太行南屏途中,在沙窑水磨村歇足饮水时所见之景。柳树新芽,梨花绽放,一片早春景色。巨石嶙峋,巉岩峭壁,典型的太行环境,一座石头垒就的院落,静静地隐匿在林荫花香之中,一道欢腾的山溪,绕屋而过。淡蓝色的晨雾还未散去,一缕温暖的晨曦已洒抹在岩石与树梢。太行山民就是这样世代真实而诗意地栖居,以其宁静、素朴、隐忍、无争勾起我们心灵深处一丝隐隐的怅惘……。
——王鲁湘
摘自《张仃的“太行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