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93 明 铜老子骑牛出关大摆件

铜老子骑牛出关大摆件
拍品信息
LOT号 2093 作品名称 明 铜老子骑牛出关大摆件
作者 -- 尺寸 高54cm 创作年代
估价 300,000-500,000 成交价 RMB 392,000
材质 形制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是中国古老的传说,也是道教故事中成仙的典例。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称老聃,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而关于老子西走的故事,后世传说中说得更是神乎其神。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南朝宋人裴骃《史记》“集解”引《列仙传》: “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司马贞“索隐”引《列仙传》则曰:“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老子乘青牛出关说的影响很大。在后人心目中,老子是一位大耳下垂、须发皆白,但精神爽朗,神态安详,乘青牛而隐逸的老者。画师们的《老子出关图》上那位老成持重、飘逸达观的得道老者也多是这副形象。
此摆件为铜质,光泽、有质感,牛上斜坐的老子和随同携铃的牧童均可拆卸,且做工十分精巧。老子著卷云纹饰边的袍子,抄手斜坐于牛背之上,面容安详可亲,面须、发丝随风飘舞,极富运动感的线条使其栩栩如生,对目视之,似觉他在冲你微笑。铜牛引颈向前,作前进状,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塑造。整体观之,头、颈、背呈流线型,丝毫未见生硬之处,是明代工艺品中表现牛造型的佳作。与其它同类题材作品相较,此摆件独特之处在于还塑造了一个牧童的形象,紧随老子之后,身背草帽、手执摇铃,并回首张望。其衣纹刻画同样具有流动感,以衣摆随风飘舞表现其行进状态;回首张望,使其造型免于落入生硬死板之流。老子、牛、牧童三者的组合、安排恰到好处,构成一幅生动的老子出关景象,且据目前所见的同类题材摆件中,如此大体量者,实属罕见,是明代不可多得的佳作。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地道传说着,演绎着。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生子时若紫气满室,古人认为此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
可是老子乘青牛出关的说法却不见于《史记》。乘青牛之说,显然是秦汉神仙家的附会,不仅见于《列仙传》,还见于《太平御览》卷六六一所引《三一经》,云:“及老子度关,喜先诫官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车者,勿听过,止以白之。’……”
既是神仙家的附会,当有神仙家附会的道理。牛、马都是当时用于牵车的牲畜,神仙家为什么要说老子乘牛车而不是乘马车出关呢?其中不无寓意。牛是一种性情温和、柔顺服从的动物,且有忍辱负重、坚韧不拨的特点。《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乾、坤两卦所体现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汉代人以马来比喻干卦,以牛来比喻坤卦,他们以马和牛的品格来表达干健、坤顺的特点。马所代表的干卦所生发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合乎孜孜不倦地入世进取的儒家的特点。牛所代表的坤卦所生发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则合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所以后世附会者编造老子乘牛的神话,应该说是“用心良苦”,有其深意的。
老子为何乘青牛,而不乘黄牛、黑牛、白牛或其它什么颜色的牛?我们还是顺着神仙家的思路去解读。这或许是古代神仙家或占星家的五星占有关。在太阳系中,绕日公转的较大的行星,除地球外,尚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古人将五星分别看作是五行的精灵或五帝之子。五帝即青帝、白帝、赤帝、黑帝、黄帝。“天有五帝,五星为之使。”(《唐开元占经》卷十八引《春秋纬》)“五星者,天之五佐。”(《史记 · 天官书》)“五星者,五行之精也,五帝之子,天之使者,行于列舍,以司无道之国。”(《唐开元占经》卷十八引《荆州占》)“列舍”指二十八星宿。五星还被用来分别象征五方、五帝、五事等神灵和事物。其中,木星(亦称岁星)是东方青帝的使者。“青”,主春,木德,代表了东方。老子自周入秦,向西而行,来自东方,后世人称“东方圣人”,用青色正可取其象征东方之意。这样一来,“青牛”象征着一位来自东方文明地区的文化使者,带着他的崇尚阴柔之德的智慧,隐向尚未开化的西方。这与后世的另一种附会“老子化胡说”倒很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