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206 宋 “贺州川石场锡口片

“贺州川石场锡口片
拍品信息
LOT号 12206 作品名称 宋 “贺州川石场锡口片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估价 80,000-1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宋 “贺州川石场锡口片,重十斤,卖人蒋协以,炉匠头人杨三,炉头口玉,专称钟行黎,高董智监造”一枚,长宽:340mm×185mm,重:7100g,此锭品相完整,文字信息确切,是宋代铸币史的考证重要实料,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珍罕,美品

贺州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区)连接地带。“五岭”之萌渚岭、都庞岭在辖区内呈东北-西南方向排列。考古发现
证明,自新石器时代起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且由于其地处潇贺古道上,秦至唐前期,这里一直是中原进入岭南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
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地理区位非常重要,历朝统治集团都在此密置行政区、修筑城池、防守重兵。
锡作为制造青铜器最重要的辅助原料,其重要性在青铜时代已引起统治者的关注,历史上,锡被用来铸钱和铸器。
两宋沿袭唐代的“两税法”,以货币代替实物赋税,赋税制代替徭役制,使更多的人摆脱土地束缚,获得劳动的选择权。手工业、商
品贸易等繁荣起来,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增。科学技术也迅猛发展起来,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胆水浸铜法的出现使得铜的冶炼效
率大幅度提高,客观上增加了对锡产量的需求。同时,当时的宋朝外强林立,为了抵抗和预防辽、西夏等外族入侵,需要维持一支庞大的
军队,同时满足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等,也都需要有包括锡在内的矿业系统的支撑。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贺州的锡矿业
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宋史.食货志》载:“锡产贺州,有场”。北宋的矿业机构从上至下分为监、务、场、坑、冶等五个等级,场
指的就是采矿场。宋代的矿冶政策时松时严,有官营矿场,也有民营矿场。《宋史》载:“至道二年,始禁道、贺州锡,官益其价市之,
以给诸路铸钱”。宋朝时贺州的太平场是当时全国的九大锡产地之一,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载:“产锡有九场……道州之黄富,贺州
之太平川石场……”。《宋会要辑稿》还对贺州太平场的锡年产量进行了详细记载:“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贺州市场太平场元额
五十万斤,元年收八十七万八千九百五十斤……元丰元年(全国)收总计二百三十二万一千八百九十八斤”。由此可知太平场的锡年产量
约占当时全国锡年产量的37.8%,是北宋重要的锡产地。同时《宋会要辑稿》又载:“贺州太平场一万二千六百斤赴韶州永通监、饶州永
平监、赣州铸钱院铸钱。”说明贺州的锡不仅供自用、进贡,还运往广东、江西的钱监供铸钱所用。可见贺州的锡矿业对当时的国民经济
起到了相当大程度的支撑作用。
为更方便就地取材、大批量生产货币,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设立贺县钱监,铸造“夹锡钱”。1997年,广西博物馆对贺州铁
屎岭宋代钱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等宋代钱币三十多枚。调查得知,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当地群
众曾在该遗址挖出“政和通宝”钱币约12t,运往里松铁锅厂铸锅。1998年,周卫荣、李延祥等对铁屎岭遗址出土的4枚“政和通宝”钱用
S250扫描电镜LINK 10000能谱分析仪进行检测,并对采集的6个炉渣样品和其中的金属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能谱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铁岭屎
遗址的宋代钱币为铁锡合金,含Sn量(质量分数)在31%~35%之间;炉渣则为含Sn量(质量分数)约为15%的锡铁合金。遗址上还发现
100kg左右的锡粒和锡锭等,这些出土遗物印证了宋朝时贺州锡矿业开采和冶炼的繁荣程度。贺州锡矿的开采为宋王朝在西南边陲大量铸
币提供了珍贵原材料。
节选 陆秋燕《贺州锡矿开发史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