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276 战国 平肩弧足空首布“高都市史少曲”一枚

平肩弧足空首布“高都市史少曲”一枚
拍品信息
LOT号 12276 作品名称 战国 平肩弧足空首布“高都市史少曲”一枚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战国
估价 500,000-900,000 成交价 RMB 2,645,000
材质 形制


战国 平肩弧足空首布“高都市史少曲”一枚,高:70mm,仅见品

新见“高都市南少曲”布考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吴毅强
  近日有幸得见先秦古泉一品,空首、平肩、弧足,属于典型的三晋平肩弧足空首布。此布制作精良,通高7.05厘米,宽4.10厘米,重13.77克,为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其铭文六字:“高都市南小(少)曲”,文字劲拔有力。此类空首布,常见者面为一字,少数为两字和四字,背或无文,或有一字、二字,多为数字、干支、名物以及地名。据学者研究,从铭文内容可判断,流行区域在东周、郑、卫、宋、晋等中原国家。1其中四字的平肩弧足空首布发现最晚。旧传清末古泉名家杨继震(字幼云)曾得一枚,已视为珍罕。就连著名的金石学家罗振玉,也仅得十余枚而已。2据现有资料来看,此枚“高都市南小(少)曲”六字空首布,尚属首次现世,孤品名珍。
一、字形分析
  首字,高,是典型的三晋文字。目前多出现在单字“高”平肩空首布,以及“高都”方足小布、“高半釿”桥足布中。3而本布中,高的写法,与单字“高”平肩空首布字形一致。
  第二字,“”,从字形上看,左从之,右从邑,如不考虑是简省的话,在货币文字中尚属首见。之字,常见的形体作,但又作。4因货币文字往往省简多变,故不排除是其他字的可能。如邦、都:
  邦,常见的形体作,,右边的丰往往有简化,如、。5
  都,货币文字一般作:、、、等,但有些字形会省去左下角部分,作:;6或省去左上角部分,作:;或省去“邑”,仅仅保留左侧部分,如《铁云》着录的51号“高都”方足布作:,《货系》1921号“高都”方足布作:;更有甚者,省掉左边部分,仅作“邑”,如《货系》1580号和《先秦编》250号著录的“中都”方足布。7考虑到目前货币中常见“高都”,且高字基本上多出现在“高都”布中。而都字也仅出现在“西都”尖足布、“中都”和“高都”方足布这几种布币中。故笔者认为,“”最大可能就是“都”字省体。
  市,是典型的三晋文字,在货币文字中,市作、、等形,皆出自“少曲市南”平肩空首布。8三晋古玺中,市字作(《古玺汇编》2970)、(2868)、(2436);可以说,三晋文字,无论是钱币,还是玺印,字形风格是一直的。有别于其他各系文字,如燕系文字,市字作(0354);齐系文字,市字作(0152)。这种典型字形,有助于钱币国别属性的判定。
  南,作“”形,与常见的“南”字相比,略有变化。最下面两横笔,变成了交叉笔。南字本作、,但往往省作、,甚至省作,,个别南字,下面即作交叉之形,如。9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南字,除第一个字形外,其余都是出自“少曲市南”平肩弧足空首布。故笔者认为,此字非常可能是“南”字。
  小曲,即少曲。小、少一字分化。见于货币文字的“少曲”,有两种写法,或作“少”,或作“小”。10如见于“少曲市东”、“少曲市南”11、“少曲市西”、“少曲市中”空首布等。曲作“”,是典型的三晋文字写法,除上述“少曲市”系列平肩空首布外,还有“阳曲”尖足布12为证,曲字写法皆同。13过去有将此字释“化”14,随着古钱学及古文字研究的深入,现在基本上都接受“曲”字说。
二、铭文地望及时代
  高都,朱华先生认为在今山西省晋城高都村,战国时属韩;15郑家相先生认为属周(洛阳西南),王毓铨先生和《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认为属韩魏(晋城,洛阳南、伊川北),朱活先生、黄锡全先生以及《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认为属魏(晋城),归入魏国货币。16战国时,文献记载有两高都,皆曾属韩,一在洛阳伊川,一在晋城:
  《史记•周本纪》:王赧谓成君。楚围雍氏,韩征甲与粟于东周,东周君恐,召苏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于是。臣能使韩毋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代曰:“何不与周高都?” 韩相国大怒曰:“吾毋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故与周高都也?”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于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獘高都得完周也。曷为不与?”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17《集解》徐广曰:“今河南新城县高都城也。” 《索隐》高诱云:“高都,韩邑,今属上党也。” 《正义》《括地志》云:“高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阙县北三十五里。”
  《后汉书•郡国志一》河南条:“河南尹二十一城……有高都城。”李贤注:“《史记》苏代说韩相国以高都与周者。”
  徐广所说的新城县,即伊川县,18以上是洛阳附近之高都。又:
  《史记•秦本纪》:(庄襄王)“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 19《正义》引《括地志》云:“高都故城今泽州是。”
  《汉书•地理志上》上党郡条:“泫氏,杨谷,绝水所出,南至壄王入沁。高都,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泫水。”
  《后汉书•郡国志五》上党条:“上党郡十三城……泫氏有长平亭。高都”。李贤注:“《上党记》曰:‘城在郡南山中百二十里。’”
  《后汉书•鲍永传附子昱传》:“昱字文泉。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李贤注:“高都,县,属上党郡,故城在今泽州也。”
  《晋书•地理志上》并州上党郡下有:“潞、屯留、壶关、长子、泫氏、高都、铜鞮、涅、襄垣、武乡。”
  此是上党之高都,归属较复杂,前后有变化,汉晋时期仍有高都城。上党西、南部,在战国时多属韩。20故笔者认为此处高都应属韩。现在晋城北仍有高都镇。秦昭襄王时白起攻韩,韩上党守冯亭将上党献于赵,其后为秦所取。
  《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攻韩南阳,取之。……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
  《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赵遂发兵取上党。”
  《史记•韩世家》:“桓惠王元年,伐燕……十年,秦击我于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正义》:“韩上党也。从太行山西北泽、潞等州是也。”
  少曲位于韩南阳。秦攻占少曲后,然后越太行山进军上党。韩上党既然有城邑17,则其范围当不小。前引《汉书•地理志》上党郡,有属县14:长子、屯留、余吾、铜鞮、沾、涅氏、襄垣、壶关、泫氏、高都、潞、陭氏、阳阿、穀远。其中大部分地名在已发现的韩国货币中都出现过。21
  少曲,位于少水(即沁水)之曲,本是周王畿之地,春秋中期开始属晋(晋文公时期),三家分晋后属韩。
  《史记•苏秦列传》:“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少曲,《正义》:“在怀州河阳县西北,解在《范雎传》。”又,大行下,《正义》云:“太行山羊肠阪道,北过韩上党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少曲,《索隐》:“苏云‘起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故刘氏以为盖在太行西南。”又,高平条下,《正义》引《括地志》云:“南韩王故城在怀州河阳县西北四十里。俗谓之韩王城,非也。春秋时周桓王以与郑。《纪年》云‘郑候使辰归晋阳向,更名高平,拔之’。则少曲当与高平相近。”
  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襄王)“卅九年,攻怀。卌年。卌一年,攻邢丘。卌二年,攻少曲。卌三年。卌四年,攻大(太)行,□攻。卌五年,攻大壄(野)王。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卌六年,攻□亭。卌七年,攻长平。”22整理者注:“少曲,韩地,今河南济源东北少水弯曲处。”
  《编年纪》记载的征伐线路,和《史记》大致相同。依据《编年纪》所记怀(今武陟)、邢丘(今温县)、少曲、太行、野王(今沁阳)、长平(今高平)这一系列城邑,可知秦军攻伐路线是从今天的济源至焦作一代(古晋南阳地,又称河内),沿着太行山丹沁河谷(太行陉)进入山西晋城、长治(古上党)。这一孔道即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它北达京师,南控伊洛,是连接三晋河内和上党之间的交通要道,险要段称羊肠坂,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少曲控扼太行陉南口,处于咽喉位置,则少曲位于今济源东北一带是可信的。如1995年河南孟县出土过“少曲市南”平肩弧足空首布,23,孟县正处济源南侧一带不远。
  若上面对铭文字形分析不误的话,高都、少曲两个地名同时出现在一枚布币上,尚属首见。在过去发现的货币中,也有两个地名同时出现在一枚货币上的情况,如清末古泉名家杨继震所藏的“棘蒲少曲”平肩弧足空首布,棘蒲、少曲皆是地名。24又如中山国货币“成白刀”,裘锡圭先生就主张成、白是两个地名,即“城”和“柏人”,认为:“是中山国在仿照赵国直刀铸币时,将离自己较近的两个赵邑名‘城’和‘柏人’用作面文”。25但也有不同意见。26这种平肩弧足空首布,多出土于洛阳、山西晋城(古泽州)一带。而高都、少曲,正是在这一区域。要注意的是,高都、少曲,二地距离很近,一北一南,遥相呼应。不过,该布铭文的准确含义,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从形制来看,这种尺寸的空首布,是一种小型布,流行年代在戰國早中期。如1974年,在洛阳市西工十五厂距地表深约两米的战国中期地层发现两罐空首布,其中平肩弧足空首布1516枚,多数为晚期布。27在已发现的三晋布中,高都这个地名出现在“高都”方足小布中,少曲出现在“少曲市南”、“少曲市中”、“少曲市东”及“少曲市西”这四种平肩弧足空首布中。高都方足小布,年代略晚,而少曲市系列的平肩弧足空首布,是一种中型布,大致铸行年代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28从货币形制的演进序列看,空首布比三晋地区战国晚期流行的平首布(如桥形布、尖足布、小方足布等)时代要略早一些。准此,“高都市南少曲”这种小型空首布的年代,当在战国早中期,属韩国铸币。
  综上,此枚平肩弧足空首布右足瑕疵裂修,整体品相完好,造型精美;铭文独特,劲拔有力,且为首现,其亮相填补了空首布的种类空白;在钱币学、古文字学及历史学等方面,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无疑是一枚极其珍罕的古币精品。

1 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85-92页。
2 汪庆正:《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页。
3 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0-81页。
4 商承祚、王贵忱、谭棣华:《先秦货币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第79页。
5 商承祚、王贵忱、谭棣华:《先秦货币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第87、88页。
6 商承祚、王贵忱、谭棣华:《先秦货币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第89-94页。
7 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7-98页。
8 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1-82页。
9 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1-92页。
10 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18页。
11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历代货币(第一卷)(先秦部分)》,天津杨柳青画社,1990年,第1页。
12 朱华:《三晋货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2页。
13 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7-189页。
14 汪庆正:《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页。
15 朱华:《三晋货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9、157页。
16 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162、181页。
17 雍氏,属韩。《集解》:“徐广曰:‘阳翟雍氏城也。《战国策》曰‘韩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辩说秦求救’,当是说此事而脱误也。’按:其地时属韩也。”
18 新城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属三川郡,后三川郡改为河南郡。晋,河南郡改河南尹,新城属之。东魏为伊川郡治所。隋开皇改置伊川县。故治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
19 秦庄襄王二年,即公元前248年,已是战国晚期,此前高都应属韩,前262年,由韩入赵。
20 战国早中期时期,上党地区各邑归属屡有变化,大体上,韩国领有西南部,赵国领有东北部,魏国领有东南部。晚期皆入秦。
21 目前,对上党这些地名的归属,钱币学界认识有不少分歧,参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158-185页。因这些地名多见于小方足布,且形制风格相同,故属韩的可能性最大。
22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图版第6页,释文注释第5、6、9页。此外,注释云:“怀,魏地,今河南武陟西南。”“邢丘,魏地,今河南温县东。”“太行,指韩国境内的太行,今河南、山西交界处的太行山区。”“大野王,即野王,韩地,今河南沁阳。”“长平,赵地,今山西高平西。”
23 该布长9.5厘米,宽5.05厘米,重31克,属中型布。
24 关汉亨:《空首布泉痴杨继震——<中华珍泉追踪录续编>(四)》,《中国钱币》2012年第4期,第77-80页。案:《史记•赵世家》:(赵敬侯)“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八年,拔魏黄城。”《正义》:“今赵州平棘县,古棘蒲邑。”《汉书•地理志》常山郡“平棘”条下,班固自注引应劭曰:“伐晋取棘蒲也。”师古曰:“《功臣表》棘蒲侯陈武,平棘侯林挚,是则平棘、棘蒲非一地也。应说失之。”棘蒲之战发生在前381年,属战国早中期之际。地在今河北省魏县。
25 裘锡圭:《谈谈“成白”刀》,《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转引自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26 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217-218页。
27 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92页。
28 汪庆正:《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15页;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104-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