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784 李可染 1983年作 孺子牛图 镜心

孺子牛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784 作品名称 李可染 1983年作 孺子牛图 镜心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68×111cm 创作年代 1983年作
估价 2,4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4,592,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1.《李可染艺术世纪展》P54图版71,万青力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
2.《李可染的世界》万青力著,P202,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
款识:孺子牛图。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老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宏,生也为人死也为人,牺牲的象徵。长尊之为师,钦之为国兽。癸亥春月,可染于师牛堂中。
印文:师牛堂、寄情、白髮学童、彭城李氏、可染印信
说明:现藏家直接得自画家本人。据画家家属告诉藏家,此画构图,生前仅作过一件,後未重复。 附:台湾历史博物馆为此画特纪念杯茶杯托。
展览:“李可染艺术世纪展”,台北2000年。
60年代以後,李可染除了创作大量的山水力作以外,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牧牛图。牧牛图成为李可染的一个永恒创作主题,自然,其中寓意是极为深刻的。
他还经常题写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和郭沫若的《水牛赞诗》,表达他的锺爱与寄托。他晚年命名画室为“师牛堂”,并亲自用力能扛鼎、篆隶合掺的书法写之,以言志抱。他曾讲:“回忆当年郭老与吾同住在重庆郊区金刚坡下,吾始画牛,郭老写此诗共三十六行,盛赞牛之美德,并称之为国兽,益增我画牛情趣”。显然,李可染笔底之牛,既有老人以“孺子牛”精神的自策自况,又有老人以牛之“国兽”精神来比拟于世世代代勤劳的平民大众。李可染对牛之礼赞,既是对普通劳动人民质朴勤劳性格的礼赞,又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颂扬。每位艺术家的创作题材选择都自觉不自觉地与其人的生活阅历相联系。按照西人贡布里希的理论,再现与象征艺术——作为图像的制作者所制造的图像,都具有“唤起能力”。作者与观者都要在绘画或其他视觉图像中引发许多不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联想。李可染创作牧牛图也具有这一意义。但是如果仅仅认为李可染画牛只是由于他早年的生活底蕴与中年的触机碰合而成,事实上也就没有从更深的文化层面上理解可染艺术。应该看到,在郭沫若视牛为国兽的诗思引发下,李可染一步步地赋予了他笔底之牛的极强的象征意味, 不妨视之为是他由个人的经验与情感回忆向更深层次的透视——一种通过“孺子牛”艺术形象的塑造而升华出来的对民族及其文化精神的崇高与眷恋。
这是一幅构图十分奇特的作品,在李可染绘画生涯中,如此构图,传世只有一件!由于题字大,有的单字,大小接近牧童,整个题字占画面一半左右。
如果对照李可染1972年以後的书法及绘画中的线条,则可以清晰地看出,只有在这一时期,才真正实现了向“金石派”绘画的转变,他不仅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也同时形成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而李可染则成为继十九世纪赵之谦之後,经二十世纪後期“金石派”传统的又一位大师。
画幅中的两个小牧童,三头水牛,一个牛犊约占画面一半,牧童背後,犹画了一角土石,可视为山水一角。
——万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