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231 清乾隆 御制宝石蓝地洋彩莲花如意万代尊

御制宝石蓝地洋彩莲花如意万代尊
拍品信息
LOT号 7231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御制宝石蓝地洋彩莲花如意万代尊
作者 -- 尺寸 高37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70,150,000
材质 形制

“大清乾隆年制”款
口唇边,宽颈,鼓腹,撇足。瓶器面以珐琅描绘,宝石蓝为地,颈部彩绘如意云纹,并垂挂珠花及吉庆莲花纹;颈处蕉叶纹、及描金凸棱两周;以描金如意为耳,衔挂松石绿万寿及矾红描金绶带;肩为缠枝番莲,腹为主纹为洋花及缠枝番莲;口足及部分装饰描金,器内口颈及底皆施湖绿色釉,底心留白方框内以红料书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篆款。
乾隆洋彩与同时期西洋此器风格相近,大多满地繁花,极少留白,此器绘满洋莲、银莲花、洋菊花卉,其中亦加入中国传统装饰,配置罄及如意云纹,描绘精妙细致,充分表现纹饰之外特有的吉祥连连寓意。叶纹及圆点纹均以白料晕染或点饰光点,明显表现西洋光影明暗的绘画方式。此器所用釉彩至少在十种以上,釉彩亮丽,描绘精妙为监陶官唐英所监制,此类洋彩器为宫廷的艺术收藏重器,而非一般陈设用器。
来源:英国放山居(Fonthill Heirlooms)
阿尔弗雷得 · 莫里森(Alfred Morrison)旧藏
伦敦拍卖2004.11.9,Lot57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清乾隆御制宝石蓝地洋彩莲花如意万代尊赏析
乾隆一朝堪称中国彩瓷历史之巅峰时代,其彩釉之丰富,品类之繁复,技术之高超,皆空前绝后,特别榷陶使者唐英殚心竭虑,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既崇尚复古,亦勇于创新,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与艺术新姿采均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诚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彼时中西文化交流的标志正是体现为宫廷文化对西洋元素的吸纳和运用,康雍干三朝来华的西洋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之风深刻地与这三代君主的精神生活产生互动:前者扩宽后者的文化艺术视野,后者的钟情和认同亦极大推动前者在清宫的影响,从而启导了清宫西洋风的盛行。其中乾隆皇帝兴趣广泛,对西洋文化的借鉴和推广更在康雍二帝之上,他颇为推崇西洋装饰形成富丽堂皇之效果,因此登基之初即命传教士设计并建造了圆明园当中的西洋楼建筑群,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处时代标志,在宫廷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上,乾隆皇帝的喜好致使西洋元素广泛运用,臻于极致,也让西方为之惊叹不绝,其中洋彩瓷器的成熟与流行,使得西洋技法与西洋题材在清宫瓷器上得到完美结合,品格不凡,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洋溢西洋气息的佚丽篇章。
洋彩正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干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的正式名称,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洋彩”名称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该碑据实记载,凭此表明清宫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御窑厂成功烧制。
洋彩的绘画设色妍丽繁缛,有别于传统技法,更需要画工高超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经验。唐英在乾隆八年奉谕编撰完成的《陶冶图册》第十七编“圆琢洋采”中曾作如此评述:“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须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绘染烧试,必熟谙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其调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搨抹,而清水之色则便于堆填也。”
身为两朝榷陶使者的唐英重申洋彩的主要特征就是“摹仿西洋”,对绘画者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具有过硬的技术根基方可,并且需要对彩绘效果反复做试烧检验,把握着色彩变化、搭配的奥妙之处,强调指出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均使用相同的颜料。在“圆琢洋采”配对的图画中,见有一中年工匠正在聚精会神地染绘洋彩,桌上摆放三个碗,勺子在其中,应是盛装前述芸香油、胶水、清水三种调剂,另见多瓣调色盘上有红绿诸彩,该画具体地记录了当年洋彩瓷器绘制的工作场景,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洋彩瓷器制作仅见的一份图像资料,异常可贵。本品为乾隆官窑之中堪称别致的洋彩佳器,其形尊贵典雅,装饰雍容华丽,通体施湛蓝釉为地,描绘缠枝洋莲纹为主题纹饰,婉转舒展,颇见柔美之姿。诸彩绚丽浓妍,绘画细致工整,工艺精湛绝伦。纹饰与颜料运用技法诸多方面凸显出典型洋彩之特征:一是绘画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枝叶的明暗表现和花朵花瓣的立体层次;二是颈部和腹部多处使用洋彩特有的圆状光点装饰。器内与底部施饰孔雀绿釉,质地匀净厚润,至为可爱,六字篆书红彩款,笔道精练有神。
颈部前后饰玉磬吊坠西番莲纹,谐音“喜庆”,使富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符号与西洋流行的巴洛克图案相结合,体现出乾隆洋彩独有的中西合璧之特点。
较之乾隆朝其它洋彩瓷器,本品独特之处有二:
一、乾隆洋彩瓷器色地丰富,不下五六种,而以本品之湛蓝地为最罕见,遍查中外典藏图录,相同色地者极少。此湛蓝色为清宫最尊贵的色泽之一,可与明黄色相提并论。根据《大清会典》记载,皇帝参加各式祭祀活动对衣着颜色均有不同要求,乾隆皇帝登基后重新修订规定为“朝服色用明黄,惟南郊、祈谷、雩祭用蓝色”,即是要求皇帝在祭天、祈求五谷丰收、祈雨三个场合穿着蓝色朝服,实物见于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乾隆 蓝缂丝彩云金龙纹单朝服】。乾隆皇帝自己对湛蓝色也是情有独钟,在日常服饰中表现颇为明显。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御制诗文集》卷首存弘历一生不同时期的七张画像,第一张是其登基之初的画像:年青的乾隆皇帝身着湛蓝色地缎织四团龙纹朝服,眉目清秀,意气焕发。其绘制时间应在乾隆十年以前,正好也是洋彩瓷器制作的辉煌时期。因此,本品湛蓝色地的运用绝对是代表乾隆皇帝的喜好与皇家独有之尊贵。
二、乾隆官窑之琢器多喜置以双耳为装饰,而且式样丰富,色釉多变,堪称开一代未有之奇。尤其洋彩琢器,耳部式样成为本身造型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精巧别致,越见器物级别之尊贵高雅。本品以描金如意为耳,衔挂万寿绶带,色彩鲜妍,以松石绿涂绘万寿,以矾红描金装饰绶带,造型生动飘逸,品格卓越不凡,寓涵万寿如意之义。
纵观清宫所藏乾隆洋彩器,运用此式样之耳饰异常珍罕,目前仅知三例:
1、乾隆粉彩绿地勾莲纹如意耳瓶,如意玉磬绶带耳。
2、乾隆红地勾莲纹如意耳瓶,如意万寿绶带耳,与本品一样,惟见色釉搭配不同。
3、乾隆粉彩紫地勾莲纹如意耳葫芦瓶,如意双结绶带耳。
另见,纽约苏富比2011年春季第120号拍品戴润斋旧藏【乾隆款霁蓝描金开光粉彩花鸟暗刻松石绿釉如意双耳尊】亦为描金如意耳,下吊饰“卍”字双鲶鱼玉磬纹,寓意万寿如意,吉庆年年。
以上四者整体装饰风格皆与本品一致,通过洋莲纹的装饰彰显其西洋的外观效果,借助耳饰的传统造型又点明清宫追求寓意吉祥的本义。
清宫寓意文化贯穿整个宫廷艺术品之装饰,本耳饰所代表的寓意,其来源可见于清宫日常之重要陈设,例如清宫养心殿东暖阁宝座前象驮宝瓶,此物为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的产品,宝瓶内插饰物就有如意万寿绶带。养心殿东暖阁是皇帝休息和每年行开笔式的地方,陈设此处的器物特别讲究,体现御用的尊贵,自然气宇不凡,由此观之,以如意万寿绶带纹装饰当为御用最高级别之象征。
本品为御用之陈设瓷,存世珍罕,目前检阅公私典藏惟见香港钟氏怀海堂藏有非常相近的同类之作,参见《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图版124,页350,【清乾隆粉彩绿地如意万寿瓶一对】。两者尺寸一致,耳饰亦为如意万寿绶带,色地有别,后者为浅绿色,纹饰当中以祥云洪蝠置换玉磬西番莲。综合彩釉、写款之特征,两者应为同时之作。而钟氏所藏者亦源于放山居旧藏,著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放山居第一次拍卖专场,更可证此三物原为清宫同一处之典藏。另外,胡氏暂得楼藏【乾隆青釉刻花缠枝莲纹如意瓶】造型与色釉品类虽有不同,但其纹饰内容与布局与本品却几无差异,双耳更是高度一致,使人相信两者所依之花样蓝本是相同。胡氏所藏者堪称乾隆粉青御瓷之翘楚,品格之高亦可证本品之尊贵不凡。
“放山居”之“中国房”旧藏掠影
“放山居”(Fonthill Heirlooms)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威尔特郡,毗邻闻名遐迩的放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至今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这里原本是19世纪“英国首富”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的一座乡村私邸,莫里森家族一直将其作为艺术收藏品的陈列地。在“放山居”的收藏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艺术品,包括各种瓷器、珐琅器、雕塑等,这也是“放山居”之所以能够拥有一个如此饱含中国意境和诗情的中文名字的重要原因。
“放山居”所藏的中国艺术品主要是莫里森家族的第二代、詹姆斯•莫里森的次子阿尔弗雷得•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1897)所购藏的。与白手起家的父亲不同,阿尔弗雷得成长环境非常优越。他曾入读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并经常到欧洲各国游历。虽然,他也曾帮助父亲打理一些生意,但他始终不重钱财、性情闲逸,似乎对艺术更感兴趣。1857年,詹姆斯•莫里森去世后,阿尔弗雷得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价值75万英镑的股票、股份以及“放山居”庄园。之后,阿尔弗雷得利用庞大的遗产,收藏了一批极为可观的艺术瑰宝,他尤其对中国艺术品颇为感兴趣。阿尔弗雷得•莫里森的大部分中国陶瓷和金属胎珐琅器精品是向洛赫勋爵 (Lord Loch of Drylaw)(1827—1900)整批购置所得。阿尔弗雷得对中国艺术品非常重视,他尤其喜欢华丽、精美的中国瓷器和掐丝珐琅器,所以他特意聘请当时国际知名的建筑师琼斯(Owen Jones)在放山居专门建了一间“中国房”,用于陈列中国艺术品,并为每件文物制作了标签。
研究莫里森家族史的专家、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文化史教授戴克诗(Caroline Dakers)在自己的专着中,记载了当时有人所写的“放山居游记”:“在莫里森的宅邸中,绘画雕塑、波斯地毯、挂毯刺绣、希腊古董、手稿信札及中国瓷器俯拾皆是。每个角落皆散发着独特的韵致,历代的奇珍异宝仿佛唾手可得。逐层看去,目光所及皆是巧夺天工之作。与之相比,连北欧第一流的皇宫都显得俗不可耐……”
最近50年,“放山居”已经被莫里森家族捐出,成为英国政府的一座博物馆,而“放山居”所藏的珍宝也在历经五代之后,陆续面世, 1965年、1971年和2004年,莫里森家族先后进行了3次专场拍卖,每一次都在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引起巨大轰动。2008年12月亮相香港的放山居旧藏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作为乾隆年间在景德镇景德镇并备受推崇一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轧道锦地”的代表,图案绘制异常精美。粉釉底子暗刻花纹,其上用各色珐琅彩绘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蝴蝶,可谓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在全球艺术市场遭遇重创的那个冬季,蝴蝶瓶仍创下5330万港元的佳绩,成为当年不多的亮点之一。2010年秋,同为放山居收藏的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亦凭借同样 “轧道锦地”的完美工艺,纹饰色泽艳丽多变,重迭交错,构图精巧,缤纷细致,最终以2.53亿港币天价成交,备受瞩目,打破。随后,放山居藏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以高达1.29亿港币成交,此炉大鹤直立昂首,口衔桃枝;子鹤作步行状,回首相望。鹤身中空,嵌白色釉,背施一条状蓝釉,以掐丝作羽纹,鹤嘴施墨绿釉,红顶。翅膀可开合,为盖。底座蓝釉錾胎珐琅为石,底绿、白掐丝珐琅饰浪花。此器造型逼真雄伟,纹饰镶嵌精细,以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相结合的工艺,当香炉点起,烟从鹤的口中缓缓飘出,萦萦绕绕如身置仙境,登峰造极的神工妙技创中国掐丝珐琅新的世界纪录并非偶然,而放山居之“中国房”藏品的文化、历史价值也得到再一次的肯定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