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301 李可染 井冈山主峰图 立轴

井冈山主峰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301 作品名称 李可染 井冈山主峰图 立轴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124×69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5,000,000-18,000,000 成交价 RMB 20,12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1.《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一)》,第263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2.《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第152-153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
3.《可贵者胆——笔相墨韵李可染画院邀请展2012》,第40-41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
题识:井冈山主峰图。革命圣地,可染作。
钤印:可染、为人民
展览:1.“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一)”,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2.“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2日-10日。
3.“可贵者胆——笔相墨韵李可染画院邀请展2012”,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2日-12日。
说明:1.原藏家得自画家家属。
2.据藏家所述此作即将出版于《李可染全集》中。
3.附《可创艺苑》鉴定证书。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在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中,井冈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题材。据不完全统计,李可染的井冈山系列作品多达十馀幅。而关于画井冈山的缘起,一方面是因为井冈山一直是李可染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另一个原因是,在文革中,李可染的许多画作受到批判,于是其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接受一些朋友的建议,选择此题材。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毛泽东曾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宁冈调查》等著作,首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并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堪称“革命摇篮”。
1977年,毛泽东纪念堂请李可染画井冈山。为了上井冈山,当时患叠趾症,不能行山路的画家忍痛接受手术割去一个脚趾,终于在1977年5月登临井冈山,一了多年夙愿。在弟子李行简、王兆荣二位画家陪同、保护下,于险要视角,持续两小时速写、写生。归来后即创作了气势宏大的巨幅作品《革命摇篮井冈山》图。李可染后来曾谈到对井冈山的印象:“登临井冈山,瞻仰黄洋界,山势险峻,无比壮丽。”说到作画,感到任何单一的角度都难以表现自己的感受,更难以充分传达井冈山精神。这就是李可染先后创作二十余幅井冈山图稿的动因。
纵观李可染的井冈山系列作品,皆构图饱满,境象开阔,以表现出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为基调,以墨色交融传达出井冈山的神韵为旨归,亦多选择五百里井冈明珠──井冈山主峰为表现主体,此幅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这二十几分之一,本幅《井冈山主峰图》与其它二十几分之一一样,不仅充分显现了李可染在这一题材上倾注的努力和心血,也充分显现了其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
“井冈山图,其色调、墨调及亮度的定音、定位,和我们熟悉的可染山水’重墨强光’有所不同。全图墨、色交融,满目青山,以低调的偏银灰墨色和淡绿调性,造足了和暖温馨摇篮的气氛,如同呈现出一部交响乐的主题。这里不止写人的活动,而代之以山脚新生的幼松;环山树木葱茏。群山之间,云浮而动,清泉直流而下,动静对比。在这冲和恰静的主调中,依然拥有丰富的层次。近峰远山,实实虚虚,自然隐显几处’空白’,浑厚处顿生微妙与空灵。这里孕育着和平、新生、茁壮、饱经风霜的活力。’旌旗在望,鼓角相闻’的壮烈历史场景,似乎隐迹在僻峰深壑的后面了。”孙美兰先生的评论用在这里,十分恰切、允当,革命圣地井冈山的艺术之魂被充分表现在这山水笔墨中。
同时,《井冈山主峰图》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新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之作。新山水画的发展经过几个阶段,从最初的毛主席诗词意山水到后来以革命圣地为表现对象,李可染作品都是最具艺术原创力和美学价值的。他积累了深厚素养,丰富的经验和圆熟精湛的技巧,特别是无与伦比的笔墨功力兼融笔墨气度。此图朴厚中见隽永、凝重中含空灵、静穆中显瑰丽、沉雄中有逸宕,既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又具有充分可信的历史价值。“它的美学含金量居第一位的,作为艺术珍品,美学价值始终是主导的,深层的,永恒的。”
此图构造颇具气势,井冈山主峰壁立千仞,气势撼人;山下峡谷幽深,雾气浮动;近景巨岩上,青松巍峨,青松下一队戎装战士或行进、或驻足,几杆红旗迎风轻拂,一点红色在满眼的青山绿树中显得格外耀眼,亦点名画面主题:革命摇篮。画面布局大气而巧妙,将山石、树木和人物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虚与实、大与小、动与静的对比。技法上,山石以低调的偏银灰墨色和淡绿色调表现,以呈现其苍茫厚重之状貌;松树则以重墨为之,如同剪影一般,与后景山峦拉开空间距离。整幅在微妙、和谐的整体色调中,表现出丰富的层次,亦充满宏阔的历史感。既沉雄静穆,又空灵隽永;既瑰丽壮美,又清净逸宕。李可染的井冈山系列,是以宋元之法,直取罗宵山脉,将山水之精魂摄于心中,然后以充沛之情感跃然纸上,在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