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202 王铎 1648年作 自书诗二首 立轴

自书诗二首
拍品信息
LOT号 4202 作品名称 王铎 1648年作 自书诗二首 立轴
作者 王铎 尺寸 200×50cm 创作年代 1648年作
估价 1,6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2,645,000
材质 水墨绫本 形制 立轴

题识:云间不见嵩阳色,树里惟闻晋水声。汝过介休须醉酒,不须绵上更题名。其一。布谷一声春雨后,行春桑柘意何穷。潘家陂水同舟处,肠断天涯一老翁。戊子二月十七,送二弟之太原行春,望其勉为爱民,多作善事耳,勿作诗观,虽然诗可以观。兄铎书。
钤印:王铎之印、烟潭渔叟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相送陂水同舟处 恨此长向别离中
——王铎《自书诗二首》赏析
王铎草书《自书诗二首》,立轴,水墨绫本,为送其二弟王镛太原之行而自作诗二首,书于一条幅上。第一首诗是:“云间不见嵩阳色,树里惟闻晋水声。汝过介休须醉酒,不须绵上更题名。”第二首诗是:“布谷一声春雨后,行春桑柘意何穷。潘家陂水同舟处,肠断天涯一老翁。”款署:“戊子二月十七,送二弟之太原行春,望其勉为爱民,多作善事耳,勿作诗观,虽然诗可以观。兄铎书。”后钤王铎“王铎之印”“烟潭渔叟”二印。
戊子是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王铎时年57岁。此时王铎的书法,字体老成持重,技法娴熟稳定,无半点瑰秀妍丽,是王铎典型的晚年作品风格。此书法从“云间”二字沉着开始,饱墨下笔,笔锋藏隐,力在字中一以贯气,墨枯笔停,字欹侧间前后相连,上承下接,牵引游丝之中。
此条幅书法,形字结体并无过多约束,行笔挥洒自如,能收能放,可纵可敛,谋篇布局恣意任性,而又不失节奏,险怪之中而又有从容气度。从中可观索靖之险峻、怀素之气势、又有“二王”之秀丽、文敏之散逸、南宫之洒脱。
现据张升编著的《王铎年谱》(第192页至21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中的记载可知:顺治五年正月,王铎二弟王镛,时任山西冀宁道佥事,回京看王铎。三弟王珑(时任昆山知县)与王铎在京。王铎时任礼部尚书兼管弘文院学士事、充《明史》副总裁。阴历二月十七日,王镛返回山西,王铎送行,并自己写劝勉诗相赠。
王铎为家中长子,幼时家贫,不能“一日两粥身”(一天喝不上两顿粥)。他要肩负起抚养家中二弟三弟重任。两个弟弟的教育也是他承担。弟弟成年后王铎更是多加指教与提携。
王铎的二弟王镛,字仲和,号虎邱,为准贡,明末时以渡河拥护有功,世荫锦衣卫指挥佥事。入清时降清,顺治元年,授山西冀宁道佥事。顺治五年九月初一,改授浙江布政使司参议,分守金衢道。
其实,这两首诗为王铎送二弟王镛回太原的离别之作。身为兄长的王铎对二弟提出了“望其勉为爱民多作善事耳”的谆谆教诲,同时身为文人的王铎又清楚地认识到文人清高容易脱离实际的弱点,教导弟弟“勿作诗观”要求二弟做事需要务实。
诗中王铎也向二弟提出了如此“汝过介休须醉酒,不须绵上更题名”有趣的要求——希望二弟成为具有春秋晋国功臣介子推(介子推“愚忠”被焚于绵山)一样的人品,但不要“愚忠”,字里行间,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他们兄弟三人被“裹挟降清”现实的无奈。
介子推“割股奉君”被传为千古佳话,最后于绵山“抱木而燔死”,这种“功不言禄、志在清明”可以有,但不能“愚忠”。
诗的最后“潘家陂水同舟处,肠断天涯一老翁”一句没于书中显得流畅自然,读来实是被书家笔下营造落寞悲凉的画面所打动。年迈的哥哥送弟弟远赴山西,一程程地相送,终于同舟的兄弟不得不分别了:“恨此长向别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