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208 王原祁 1713年作 仿大痴山水 立轴

仿大痴山水
拍品信息
LOT号 4208 作品名称 王原祁 1713年作 仿大痴山水 立轴
作者 王原祁 尺寸 119×61cm 创作年代 1713年作
估价 1,8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2,07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第84、85页,保利艺术博物馆编,2012年11月。
题签:王麓台七十二岁仿大痴山水中堂第一精品,沧谙。钤印:唐肎
题识:康熙癸巳长夏,仿大痴笔于榖诒堂,娄东七十二老人王原祁。
钤印:王原祁印、麓台
鉴藏印:曾在武进小半园唐氏、篴秋审定真迹、沈曾植印、兴古斋偶存、金匮华氏子孙永宝
展览:“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2日-10日。
说明:华翼纶、沈曾植、唐肎递藏。
华翼纶,字赞卿,号篴秋,金匮(今江苏无锡)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江西永新知县。精鉴别,富收藏,善山水,师王原祁。运笔迅捷,元气淋漓。著有《画说》《荔雨轩诗集》。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浙江嘉兴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唐肎(1876-1950),字企林,号沧湆,江苏武进人。日本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工书。女敦,亦工山水、花卉。善山水宗四王,意境开敞,出笔流利。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
率意纵横 浑厚苍润
——《仿大痴山水图》赏析
此幅《仿大痴山水图》轴,据款识“康熙癸巳长夏,仿大痴笔于谷诒堂,娄东七十二老人王原祁。”可知是王原祁(1642年-1715年)晚岁之作,康熙癸巳即1713年,王原祁时年七十二岁。
画中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杂树繁茂,山居邻舍,隐现于山坳和密林之中。构图稳重大气,以山峦为画面主体,主峰耸立,众山陪衬,以衬托主峰之高大伟岸,正是其论画所强调的“龙脉”说的体现。山石皴擦不多,以披麻皴为主,间以点子皴,干笔淡墨,或疏或密,或淡或浓,用笔锋颖幻化,繁而不乱。浓墨点苔,莽莽苍苍,离披点画,郁郁葱葱。用色以赭石为主,浅绛设色,以显秋高气爽之致;敷色则色色相浸,率意高古,直渲天然真趣,无意处却见匠心。正如王昱《东庄论画》所云:“麓台夫子尝论设色画云:‘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该作无论构图、笔墨都显得浑然一体,生涩之处见纯熟,意韵天成,“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等笔墨辩证法则和笔墨之美在此幅画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生活在清初的王原祁,早年随其祖父王时敏学画,后受王鉴指教,受他们的影响颇深。与王时敏、王鉴两位前辈一样,他也致力于摹古,上以董、巨为宗,下以元人为法,借鉴古人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故渊源有自,积累了深厚的笔墨功夫,重视笔墨趣味和美感,作品表现出平淡天真、超逸萧散的文人画审美特征。他喜用干笔,层层皴擦,笔力沉着。中年后,渐从摹古中脱化而出,能熟练运用、融合古人图式、笔墨,写自家丘壑,形成笔墨醇厚,浑厚华滋,郁然深秀的自家面貌特色。在《秋山晴爽图》卷王原祁曾自题道:“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显示出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正如当代学者所言,王原祁恰恰是“把传统——结构——笔墨作为创作的法则,把对传统的领悟和传统因素融会在自己笔墨和结构中,形成了富于个性创造的笔墨效果。”
“四王”的绘画在有清一代乃至民初的画坛影响巨大,在绘画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被尊为山水画正宗,一统清代山水画坛三百多年。但自1918年初刊载于北平《新青年》上陈独秀的一篇名为《美术革命——答吕澄》的文章开始,国内理论界对“四王”的抨击持续了近大半个世纪。显然,陈独秀“革王画的命”的口号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激进的政治色彩。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理论界才开始对“四王”予以深入研究,并举办了“四王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四王”的艺术成就再一次得到客观的认识。
王原祁非常崇拜元代黄公望的绘画,在《麓台题画稿》中他讲道:“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则元笔之趣一分不出,毫厘千里之辨在此,子久三昧也”。他一生追摹黄公望的作品很多,且题款中推崇黄公望画艺的文字更是不少。
此作款题中言该作乃“仿大痴笔”意,即追法“元四家”之一黄公望的笔意。不过虽言拟古,但并非完全拘于形似,而是将其对黄公望的理解重新诠释,显示出的完全是其晚年“熟而后生”的笔墨与设色的高妙境界,体现出其典型的个人风格。
此图左下角有“曾在武进小半园唐氏”朱文长方印一方、“篴秋审定真迹”朱文长方印一方、“沈曾植印”白文方印一方,右下角有“金匮华氏子孙永宝”朱文长方印一方。“篴秋审定真迹”和“金匮华氏子孙永宝”是华翼纶的鉴藏印。华翼纶,字赞卿,号篴秋,金匮(今江苏无锡)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江西永新知县。精鉴别,富收藏,善山水,师王原祁。运笔迅捷,元气淋漓。著有《画说》、《荔雨轩诗集》。
“沈曾植印”是沈增植的鉴藏印,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浙江嘉兴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而“曾在武进小半园唐氏”是唐肎的鉴藏印。另外,外签亦由唐肎题写。唐肎(1876-1950),字企林,号沧湆,江苏武进人。日本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工书擅画,能文善诗,精鉴别,富收藏。山水宗四王,意境开阔,出笔流畅。书宗南园,其人其艺,均为时人所重。女敦,亦工山水、花卉。
据这几方鉴藏印可知,此作流传有序,历经清末民国华翼纶、沈增植、唐肎诸家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