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585 旧拓晋唐小楷卷 手卷

旧拓晋唐小楷卷
拍品信息
LOT号 4585 作品名称 旧拓晋唐小楷卷 手卷
作者 -- 尺寸 字:24×756cm;跋:24×248cm 创作年代 --
估价 2,0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手卷

题签:晋唐十三小楷。崔氏家藏。钤印:啸唫馆。
引首:临池圭臬。少圃贤友嘱题。徐郙。钤印:壬戌状元
鉴藏印:某里聚、方孝孺印、杨戴印、吴晋昌印、崔海翊家藏印、象峰、毛氏珍藏图书、鱼戏翰墨、项墨林父秘籍之印、锡山安氏家藏书画印、少圃、崔氏少圃书画印
题跋:1.昔人评诗有大家、名家之品,而语大家必首李杜,谓其兼重体而而集大成也,今予以为论书亦然。盖书学之难,岂易言哉?习书者非晋唐而入,如不由户而出,今此卷备众妙之体,习之已熟,岂李杜之品而已乎?希直其勉诸。至正甲申乞巧日书于逊志斋,周伯琦。钤印:周氏伯温
2.旧榻摹刻既工,传榻亦异,观其终卷淡逸,墨气霏微,字画点缀之间,妙有旋斡,非古帖莫能辨也,上翁其宝之。社盟弟张学曾。钤印:张学曾印、尔唯氏、木兰堂藏。
3.书法不一,亦各抒心性之所之耳,……吴门舍弟袁于令题。钤印:袁于令印、幔亭歌叟、留砚斋
4.右晋唐小楷一卷,笔墨精妙,备尽楷法,乙亥十二月廿日钱唐倪粲、燕山周体观、安福康芒生同观于晴鹤山房。钤印:倪粲之印、闇公氏、少困珍秘
5.同治十一年良月朔乐邑春山居士倪成之题。钤印:成之
6.同治癸酉四月浴佛会前三日青莲小隐,曹文昭宗周识。钤印:曹宗周号文昭长寿年
7.同治癸酉仲召月中旬七日,梅浦王绍玉观识。钤印:我欲醉眠春草
8.晋唐小楷墨迹绝无,赖有榻本,犹可见古人妙处……洵足爱也。钤印:张粲印章、东邨父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晋唐小楷卷》赏析
此《晋唐小楷卷》为旧拓本,由十三本裱为一长卷。包首有题签“晋唐十三小楷。崔氏家藏”。并钤一白文印。卷首题有大字“临池圭臬。少圃贤友嘱题。徐郙”并钤“壬戌状元”朱文印,后有“少圃氏珍藏”朱文小印。可知此为清同治元年状元徐郙应收藏者崔少圃之嘱而题。此卷每种拓本之首钤有双龙小玺、“某里聚”“方孝孺印”“杨戴印”“吴晋昌印”等多方,后钤“崔海翊家藏印”“象峰”“毛氏珍藏图书”“鱼戏翰墨”“项墨林父秘籍之印”“锡山安氏家藏书画印”“少圃”“崔氏少圃书画印”。可知此卷曾经明代方孝孺、项子京、毛晋、安国、等人或过目或收藏,清代最终为崔少圃所藏。卷后并有元代周伯琦,清人张学曾、袁于令、倪成之、曹宗周、王绍玉、张粲等人题跋。
此卷除最后一卷为小草书外,其余皆为小楷。摹刻小楷书帖,宋代开始盛行,各种丛帖中也多将小楷书刻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越州石熙明所摹刻,小楷书帖既多而且摹勒精微,拓本传世极少,后世单刻帖以及丛帖中的小楷书便大多从石氏帖中摩出。明清收藏家喜好集各种晋唐人小楷法帖,有的取自单刻本,有的从各种丛帖中拆出并装为一集,后世所流传的晋唐小楷书多为此类。而此卷也正是如此,依次将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两种,《孝女曹娥碑》、《乐毅论》两种,虞世南《破邪论》,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柳公权跋本),王羲之《东方朔画赞》,《佛说尊胜陀罗尼咒》,褚遂良《小楷阴符经》、《灵宝度人经》、《黄帝阴符经》共十三种集为一卷。
卷中最早的钟繇《宣示表》传为王羲之所临,梁武帝萧衍誉为“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此帖较钟繇其它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如此卷中的王羲之《黄庭经》、《孝女曹娥碑》、《乐毅论》,以及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黄庭经》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现只有拓本流传。此帖法度极严,气势俊逸,有秀美开朗意态。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知其爱鹅成癖,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此经,“笼鹅而归”。曹娥碑本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由邯郸淳作碑文。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不久散失之后,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关于乐毅论,早在去东晋未远的南朝梁武帝在与陶弘景的讨论中就曾被论及,隋智永更将其视为王羲之正书第一。传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此卷即为柳公权跋本。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虞世南《破邪论》用笔上吸收二王以来名帖之长,结体疏朗而不失紧密,秀雅和静,直接晋唐小楷之正脉。字势灵活自如,布局颇得天巧。其它几种也都是有名的唐人书帖,作为后人进入楷书学习的主要临习范本,历代为人辗转刻拓,至今仍发挥着法帖的作用,正如周伯琦题跋中所说:“习书者非晋唐而入,如不由户而出。”此卷中所集皆为旧拓,摹勒较精,在原帖不存,宋刻原拓也已罕存于世的今天,可从中稍窥晋唐楷法风致,已经实属难得。当崔少圃从京都购得此卷后,倪成之、曹宗周、王绍玉、张粲等人应其所嘱而作的题跋中,也都对此卷赞叹备至,以能获一观为幸事。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温,自号玉雪坡真逸、坚白居士,元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幼随父宦游大都(今北京),入国学,为上舍生。曾为翰林修撰,元顺帝至正元年,改奎章阁为宣文阁,伯琦任授经郎。后历任翰林直学士、监察御史、浙西肃政廉访使。《元史》本传称:“伯琦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篆书习徐铉、张有行笔,其字肥润可爱。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源》及《近光集》三卷,《扈从集》一卷等诗文稿若干卷。
张学曾,字尔唯,号约庵。山阴(即今之浙江绍兴)人。大约生活在明崇祯至清顺治年间。以副车官中书,曾任苏州知府。在任期间,多与社会名流往来,吟诗唱和、挥毫作画。像著名诗人、学者吴梅村、画坛耆宿董其昌,书画名家王时敏、王鉴、李流芳、杨文聪等都是他的座上之客。他的书法受董其昌影响,以颜真卿为基础,更喜欢苏东坡的天真、潇洒。
徐陠(1836-1908),字颂阁。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清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进士第一人。同治元年,徐陠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以后屡次主持乡试。后任江西学政。累升为侍读学士。历任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徐陠能书善画,尤其擅长画山水。慈禧太后每每作画,都令徐陠题志,颇受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