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601 佚名 攀猿图 镜心

攀猿图
拍品信息
LOT号 4601 作品名称 佚名 攀猿图 镜心
作者 佚名 尺寸 21×22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50,000-200,000 成交价 RMB 1,012,000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镜心


烟霞乍卷舒,猿鸣时断续
——佚名《攀猿图》赏析
此件《攀猿图》团扇为佚名,绢本设色。绘一猿猴攀于树上。笔法细腻精致,描绘猿的表情动作生动传神。图中构图侧重左边,一段树枝从画面左侧斜斜伸出,宛如一支折枝花卉。绿叶浓厚,疏密得当,设色也同样典雅清丽,颇有一种典雅静谧之美。靠着树枝,一只猿猴一手攀着树,另一只手尽力向下伸去,正要去够下方的果子,虽然猿臂显得很长,却仍然离下方的果子尚有一段距离,猿猴的表情显得很是无奈。猿猴的全身以撕毛法画出,只有手足和脸部以墨线勾勒,且勾勒细致,自然生动,渲染精审,并且表现出了猿猴的动势,恰与树木枝叶的浓郁阴静形成了很好的对比。而且,猿猴的身形,手臂的曲线正好与上方树枝的横斜相呼应,完美地平衡了画面的空间感,虽然物象不多,却非常富有趣味与丰富的审美感受。
对猿的意象的审美在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很早。晋代干宝《搜神记》记载:“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后自逐家。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衷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即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使人阅之难以释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这几首诗歌都是以猿啼传达愁苦哀伤的情绪。而与早期诗歌中不同的是,猿猴在北宋进入绘画审美领域后,不再有惆怅哀伤的内容,而多是欣赏其天真烂漫的童趣,以及顽皮灵动,憨态可掬的神态。
北宋易元吉应当是最早以画猿成名的画家。其初工花鸟蜂蝶,后见到赵昌作品,认为难以超越,耻为第二,于是转工画猿猴。他常深入荆湖深山之中,观察、体会、揣摩猿猴獐鹿的生活习性,每遇胜丽佳处,辄留其意,心传目击,写于毫端。将对象的体察与自身的心得体会建立在深入观察,身处其中的基础上,这也正是易元吉所以能将猿画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原因。易元吉的獐猿画不仅在艺术上达到第一流的水平,而且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开拓绘画题材的意义。所以古代绘画评论家把獐猿画看成易元吉的专工独诣,认为是“世俗之所不得窥其藩”的绝技。许多名诗人也纷纷题咏表示赞赏,其中有黄庭坚的《易生画赞》、张来的《獐猿图》、刘挚的《易元吉画猿》等等。其后的猿画皆多多少少受到他的影响。此件《攀猿图》便显出与易元吉《蛛网攫猿图》在画法和构图上的密切联系。同时,此画作为此类猿画中的精品,应也参与到了构建古代猿画传统,对后世如明宣宗、溥心畬、张大千等人的猿画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