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339 明 百衲仲尼式琴

百衲仲尼式琴
拍品信息
LOT号 6339 作品名称 明 百衲仲尼式琴
作者 -- 尺寸 长125.6cm;隐间115.7cm;肩宽19.5cm;尾宽13.8cm 创作年代
估价 1,500,000-2,500,000 成交价 RMB 1,725,000
材质 形制


备注:郑颍荪旧藏。
此琴仲尼式,长125.6厘米,隐间115.7厘米,肩宽19.5厘米,尾宽13.8厘米,琴体比例法度严谨,文人气息浓厚。琴体护轸、雁足等处有修补,琴面尘污,局部清理后显现出栗壳色漆面,满布细密的流水断纹间以冰片断纹,漆质坚实而光彩照人。龙池、凤沼与轸池均贴硬木木片以保护胎体,且池沼内的贴片很罕见,向槽腹内侧倾斜,疑有将音韵挽留在琴腔内的用意。龙池和凤沼内可见微隆的纳音为龟背形木块拼合而成,拼缝明显且有粘合痕迹。此琴即所谓之百衲琴。据记载显示百衲琴始自唐代,有李勉和雷威两种说法。《琴史》记载“勉有所自制,天下以为宝,乐家传响泉韵磬皆勉所爱。或云,其造琴,新旧桐材扣之合律者,裁而胶缀之,号百衲琴。”百衲琴由于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胎体振动方式,产生“以他琴齐触,彼音绝而此有余韵”的效果,为历代琴家所宝,而真正的百衲琴极为少见。这张百衲琴的虽然龙池凤沼内由木块拼合,但是根据琴体形制、漆面断纹等判断,此琴的制作年代应在明代或更早,历经几百年而池沼内拼缝对应的琴面却没有因拼合产生的任何痕迹,所以这张琴属于镶嵌式的百衲琴,只在纳音位置镶嵌拼合木块。从足池处发现在灰胎下有一层土黄色纸,这种裱纸工艺多见于明代,目的是保护古琴胎体,工艺颇为讲究。上弦轻抚,除一弦二弦拍面以外其余各弦均适宜弹奏,这对于一张琴面弦路没有被磨修过的老琴来说极为可贵,略加垫片即可解决。而细弦表现出的音韵婉转亮丽中包含穿越时空之古意,试想经过保养、醒琴之后必然是一张可以日夜相伴之雅器。郑颍荪,祖籍安徽,近代著名琴家、古琴收藏家。曾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古琴及琴书藏品丰富。1927年与刘天华、吴伯超、曹安和等三十五人在北京发起成立当时影响广泛的民族音乐社团——国乐改进社,以改进国乐落后,谋求国乐普及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