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891 杨少斌 2013年作 夜色温柔

夜色温柔
拍品信息
LOT号 3891 作品名称 杨少斌 2013年作 夜色温柔
作者 杨少斌 尺寸 160×180cm 创作年代 2013年作
估价 600,000-68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签名:杨少斌
蓝色的味道
在文学的创作中,有一种叫作“通感”的修辞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感官功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在通感中,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颜色也似乎会有温度。比如说“热闹”和“冷静”,冷和热本来属于感觉,却又和听觉相通,这就是典型的“通感”,这也可以解释为,人为了理解外部世界而发展进化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机制。
在解读艺术作品时,有时也需要借用这种“通感”的方法,特别是当一个系列的作品都基于一种色调,这个时候的色彩就不能仅以色彩观之。西方伟大的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在其艺术创作的早期就曾经有过一段极其重要的“蓝色”时期,代表作品有二十世纪初完成的《蓝色自画像》和《人生》,浓郁的蓝色调代表了艺术家人生的低潮与贫老孤独的苦难。
杨少斌的近作——蓝屋,同样是一批基于蓝色调的作品,这一系列的“蓝色”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味道,相信只有使用跨感觉的“通感”才能将其描述得更加清楚。
通过艺术家本人的讲述我们得知,杨少斌在国际政治题材中零星地创作了一些“蓝色”作品之后,一直想以“蓝色”作为一个创作方向,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找到与他心中“蓝色”能够契合的主题。直到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杨少斌忽然受到启发:这是一个“与蓝色有关的国际话题,气候问题可以与蓝色互为联系”;蓝色,在他看来正是一种“深邃而有强度的忧郁”,这种忧郁正好用来表现人们对气候问题的困扰所引发的担忧和焦虑。
和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杨少斌的作品显得很“酷”,当这种“酷”表现为个体之经验时,其背后所蕴含的更多是人性中对极致的一种追求;当这种“酷”表现为一种群体的冲突与平衡时,其背后所呈现的更多是“残酷”: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一如他的“红色暴力”和“国际政治”系列所表现的挣扎、痛苦和绝望;而人与自然之间的残酷,则如同他此次的“蓝屋”系列,敏感、忧郁而震颤。当气候如此“残酷”地改变人类生活的时候,人们是否也会反思自己曾经是怎样“残酷”地对待自然?或许,这也正是杨少斌想透过“蓝屋”带给观众的一些思辨。“蓝屋”给观者带来的“通感”是颜色、温度、情绪和理性相互混杂的统一体。
“蓝屋”系列画面中的人物在杨少斌看来更像是大自然的一个局部,尽管这些局部相对于整个环境的保护和改变有着各自不同的立场,但当他(它)们被一个统一的蓝色调所包裹,所反映的正是这些不同的局部分别面对环境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同一态度。在同一片蓝色下,人们要放弃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很多领域的分歧与成见,放弃纷争、推诿和逃避,共同去应对一个“残酷”的、气候改变的事实。
身处在科技如此发展的当今时代,“地球村”的形成把越来越多属于人类的共同问题摆在大家面前,艺术家也从未像今天这般多元而深入地去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和话题,去进行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精神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关注和探索反映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无疑拓宽了当代艺术反映现实题材的广度和深度,杨少斌的“蓝屋”系列作品,正是这其中将载入史册的一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