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235 顾景舟 三足云肩如意壶

顾景舟 三足云肩如意壶
拍品信息
LOT号 6235 作品名称 顾景舟 三足云肩如意壶
作者 -- 尺寸 长17.3cm 创作年代 --
估价 6,000,000-7,000,000 成交价 RMB 6,900,000
材质 形制
出版:《紫韵雅玩——中国紫砂精品珍赏》P168-169,天地方圆杂志社。
底款:曼晞陶艺
盖款:顾景洲
参考:1.《中国紫砂》P15,上海古籍出版社。
2.《壶魂》P22,唐人工艺出版社。
3.《中国紫砂大师》P15,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紫砂名壶珍赏》P21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紫砂风云——居仁堂紫砂宝典》P54-55,千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6.《当代紫砂名陶录》P62,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
静水深流
在论及紫砂壶的艺术美时,顾景舟先生曾提到以“形、态、气、神”四点来品赏一把壶,这是在揣摩前人作品加之结合自身制壶经验之后所得出的感悟。在对待自己的作品之时,他追求的亦是具备了严谨的细节、实用的功能以及文人气质美感的紫砂器,这正对了朱光潜曾提出的“真善美”的说法,即“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这样的态度存在于他制壶的整个过程,也为观者提供了欣赏一件紫砂作品的方向。
此件“三足云肩如意壶”为顾景舟先生在早期作品“圈足云肩如意壶”的基础之上完善而来,最初的灵感来源于青铜器,此作在原先器形的基础上将圈足更改为外撇三足,延展的弧度使壶体在视觉上更显挺拔,气度更为高逸。壶流呈以三弯流,自壶身一侧刻划出流畅的如意筋纹,执把圆融有力,如意纹与流呼应,进而与肩部的如意云纹自然衔接,过度巧妙。此壶在纹饰上取用了清代旧器的回纹及如意云纹,回纹装饰于子母口的边沿,增加了壶身的美感和造型的气度,如意云纹则饰于肩部,对仗工巧,每瓣如意纹都用薄脂泥粘贴,搭配凸弦纹,不但在感觉上起到整齐、流畅的效果,而且通体气度浑厚凝炼。宝珠式壶钮的四面装饰如意云头,云端向上,似花蕾含苞待放,并与外撇三足相呼应,使整壶呈现出一种纵向伸展的气韵,尽显挺拔之姿。“三足云肩如意壶”集贴、印、琢、塑、理于一身,工艺上简繁有序,相较顾老其他的作品恬淡自然的风格,反而展现了其华美精巧的一面。
此壶壶底所钤为“曼晞陶艺”四字方章,这枚印章是顾景舟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离开上海返回宜兴之时所自镌。彼时,顾老声名鹊起,仿品也逐渐增加,为此,他特将“武陵逸人”印磨去,自刻“曼晞陶艺”一方。之后在顾老亲手写下的释印手稿中,还曾特地对这方印予以说明,其中提到“曼,美。晞,将明未明之意。”曼晞,意即曼妙的曙光,特以此印盖于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之上,以激励自身、精进手艺。这一时期的“宝菱壶”、“仿鼓壶”、“三足云肩如意壶”等均属于顾景舟所说的“石米以上用这图章”的范畴。
此壶制作的年份大约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期间,在顾老进入合作社之前,便对原有器形中的圈足部分有了加以改善的想法并付诸于实践。在进入合作社之后,“三足云肩如意壶”成为了重要的产品样式之一,底款大多为钤“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的专用章,针对此壶以“曼晞陶艺”为底款,因此推定为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作品。通过这件作品以及它所处的时间节点,我们可以一窥顾景舟先生从艺风格的演变,以早期“水平壶”为起点,做工考究、细致典雅;到之后的成名作“牛盖洋桶壶”,饱满挺括、舒展有度;及至“景舟石瓢”,顾老开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为作品赋予个人特色,使其具备了圆融、和缓、自然的元素;而通过“三足云肩如意壶”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历经世事之后归于平静的心绪,作品中蕴含的代表祝福祥瑞的纹饰以及整器散发出的雍容华贵的气质亦是顾老对于生活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