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390 13世纪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拍品信息
LOT号 7390 作品名称 13世纪 释迦牟尼
作者 -- 尺寸 高19cm 创作年代 13世纪
估价 8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1,495,000
材质 形制


尼泊尔 马拉王朝
铜鎏金,錾花
备注:1. 荷兰皇家公爵阿希文·利珀博士(Ernst Aschwin Prinz zur Lippe-Biesterfeld)旧藏,曾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方艺术部名誉馆长。
2. 扬·米欧荷先生(Jan Miog),原荷兰皇家图书馆馆长
3.欧洲“玉燕堂”伉俪重要私人收藏
此尊释尊造像,为典型的13世纪马拉王朝时期的作品,铜材质坚密沉重,鎏金厚实,熠熠生辉。释尊呈慈悲和善之态,予人平和安稳之感。眉如初月,火焰形白毫,双目微合下视,静美的脸庞显出浅浅微笑,神态怡然。高鼻小嘴,鼻和嘴比较集中,整体看相貌非常妩媚,仍具尼泊尔造像特征。躯体劲健有力,特别是圆润的肩膀、厚实的胸肌、粗硕的双臂尤其突出,极为写实。右肩袒露,袈裟一角覆搭于左肩,在衣缘处饰两行连珠纹,行间錾刻花纹,材质如丝般轻薄贴体,下身所穿的绸裙亦作如此装饰,袈裟之上暗刻精美的花纹,极富装饰感。两腿间有简单而整齐如扇形排列的衣褶,手持圆雕的金刚杵。简洁的身体装饰,是为了突显壮硕的体型,其胸臂浑圆结实,挺拔伟岸,胸肩之间衔接过渡自然完美,雕塑技艺洗练流畅,给人一种力量冲击之美。赤足全跏趺坐,右手下垂结触地降魔印,左手掌心向上施禅定印,表现佛祖在菩提树下降魔得道后,呼唤大地之神作见证,神态怡然,故这种造型称为降魔得道像。莲座为宽大的仰覆莲形式,上下饰有两道细密链珠,束腰内收,莲瓣饱满秀长,瓣端尖角,微微上翘,极有力度。莲座下固封装藏保存完好,更为殊胜。
尼泊尔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有悠久的佛教造像史。在尼泊尔,从事佛教造像的主要是纽瓦尔人,属蒙古人种,他们使用铜、木、石等多种材质制造佛教造像,其中铜质造像由于多数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流传下来的最多。纽瓦尔风格铜造像绝大多数采用红铜,并鎏金,十世纪后,很多造像镶嵌宝石,更显精美华贵。
从七世纪开始,尼泊尔工匠就来到吐蕃,帮助藏人修建佛教寺院,制造佛教造像。尼泊尔造像的风格深刻影响了藏传佛教造像。特别是在十二、十三世纪之后,由于回教徒的入侵,克什米尔和东北印度的佛教遭到毁灭性打击,而尼泊尔很好地保存了它的佛教传统,并为中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工匠,一直延续到清代。
尼泊尔是内陆山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北邻中国,其余三面与印度接壤。加德满都谷地呈长方形,四周被山脉环绕,是尼泊尔文化、艺术中心,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冈等拥有古老历史的城市都位于谷地内。
尼泊尔历史被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部分。尼泊尔的古代史包括传说时代到九世纪末李查维王朝覆灭这段时间的历史。中世纪部份最辉煌的则是马拉王朝,马拉王朝开始于阿里德瓦•马拉,他的在位时间是1200年到1206年。1382年到1395年在位的国王贾亚斯提提•马拉开始在尼泊尔强制推行印度种姓制,连作为佛教徒的纽瓦尔人也有了种姓。1482年,国王亚克西亚•马拉死后,尼泊尔陷于分裂,他的几个儿子建立了三个国家,各自为政。1769年,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杨•沙阿消灭了三个加德满都谷地王国,统一了尼泊尔,尼泊尔进入近代史时期。
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是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十三世纪,印度帕拉王朝灭亡后,佛教造像的制作传统还继续在尼泊尔流布。同时,从那时起又开始受到西藏喇嘛佛教的影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段,以1482年为界。1482年之前称马拉王朝早期,这一时期的造像延续了前期风格,又加进了新的元素。此时期的造像最为精美,以加德满都谷地为中心,以纽瓦尔人为主要造像者而发生发展的。纽瓦尔人聪明勤劳,擅长建筑、雕刻、铸造等技艺,是公认的尼泊尔文化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历史功绩写进了尼泊尔今天的教科书中。纽瓦尔人在制作佛像时,不拘泥常规,大胆渗入本民族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制作的佛像,面带喜色,头大肩宽,胸阔腰圆,工艺精湛,从体型到装饰皆具有典型的纽瓦尔人的人体和审美特色。尼泊尔人对铜有一种特殊的喜爱,视为神圣之物,境内山多地少,矿藏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喜好。所用铜一般皆为上等的红铜,质软细腻。
此尊造像与佳士得香港2015年秋拍所推出的13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的铜鎏金释迦牟尼立像面容相似,再者两尊造像铜质与鎏金呈色皆一致,当为同一批匠人所做。(图片1)此尊造像造型优美,雄健的躯体,尤其气韵生动,譬如圆润的肩膀和高挺的胸部,都在表现饱满的肌肉感,体现极高的铸造工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