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557 林风眠 1964年作 琵琶仕女

琵琶仕女
拍品信息
LOT号 4557 作品名称 林风眠 1964年作 琵琶仕女
作者 林风眠 尺寸 34.5×34.5cm 创作年代 1964年作
估价 1,500,000-2,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纸本设色 形制
出版
《伦敦苏富比Fine Chinese Ceramics&Works of Art》 P148 伦敦苏富比 2010年版
签名:林风眠
钤印:林风暝印
来源
现藏家购于伦敦苏富比2010年春季拍卖会Lot 226

此作品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保利拍卖现当代艺术部工作人员

仕女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林风眠因不认同于当时杭州艺专的教学方法,离开学校迁居上海,把精力放在作画上。因为失去了工资,林风眠的生活十分拮据,有时甚至不得不卖掉心爱的唱片和画册,但他在艺术创作上却更自由了,这个阶段是“林风眠格体”的成型期,林风眠将中西艺术语言进行融合与实验,探索时间与空间的连续与对立,从其颇负盛名的仕女画中,便可见其对于中西融合的实践。林风眠的仕女画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人化标签:方正的构图,抽象的造型,以及典雅的色调。其仕女图既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如唐代人物画、宋代民窑瓷器上的花纹、民间剪纸、皮影等,也融合了马蒂斯、莫迪里阿尼、布朗库西等人的艺术形式,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林风眠亦渲染出一种恬静孤独的氛围,这种颇具感染力的氛围是林风眠所独有的,来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个性化体验。

画面取方形构图,这种方正构图大约出现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出自于宋画小品,但林风眠改变了宋画中疏松的布局和小桥流水式的诗意,而是以新的视角和格式创造出一种现代化的构造,比如在仕女图中,便强调了人物主体而淡化了背景,人物与背景之间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加入了光效应和环境色,同时表现出笔线的趣味,使整体场景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似梦如幻,更有效地烘托出氛围。

《琵琶仕女》(Lot 4557)画面构图简单,但也颇具形式趣味,作为主体的仕女占据画面中心,从发髻至腿部构成一个优美的S形,这个S形的曲度又是由多个几何形组成,发髻、面庞、脖颈、琵琶、腿部,可以分解成大小不一的椭圆形、三角形,以及其它不规则的几何形,可以看出在人物造型上受到了莫迪里阿尼的影响,简约而注重块面感,不过多追求写实性。画法上,仕女以水墨写意法而出,衣裙以较为粗率的意笔写出,面部则以细笔勾勒,设色十分清淡,除了发髻以重墨晕染,其余色彩均较为稀薄,衣衫以淡色染出,罩染一层白粉,表现出轻盈的质感,周围的饰物如花瓶、窗帘,均以留白呈现,画中最亮的色彩在琵琶上,以藤黄设色,地面和书卷处也略施黄色,为画面增添了些许暖色。整体而言,画家以并不深远的空间和并不丰富的层次,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和唯美的情调,画中仕女的那种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气质,或者便是林风眠的自况,他在一生的颠沛流离之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中,常常独自弹奏,默默坚守着自己的方向。

《古琴仕女》(Lot 4558)采取林风眠一贯的方形构图,画面上,一古装仕女席地而坐,古琴放在膝上,双手轻抚琴弦,从其轻盈的动作和沈静的神情中,似可闻琴音悠扬,仕女背后一道窗帘半拉开,窗纱透射出室外的光线,窗台上细颈瓶中插着一枝白梅。构图造景十分简单,但颇富几何趣味。置于画面正中的仕女,其头部、肩部、双手、古琴和膝部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三角形中又有诸多变化,如椭圆状的脸庞与圆形的发髻构成一个直角,手臂与古琴之间又构成若干个小三角形,稳中有变,动静结合。画法上,仕女以墨笔勾出躯体轮廓,再以浓淡不一的墨色染出质地薄而柔软的衣裙;头部刻画精细,浓墨绘出发髻,细笔写出五官,表现出了眉眼低垂、含蓄典雅的意态;背后的窗帘与古琴均以淡黄染之,暖色调的使用使略显昏暗的室内变得明媚起来。整幅以简淡清新的笔触表现出了如诗如梦之境,令人神往。

从仕女的造型观之,林风眠显然吸收了马蒂斯和莫迪里阿尼的写意处理手法,人物体型修长,略带夸张变形,具有唯美倾向,而线条的运用则出自于中国传统艺术,多样化的线条,不管是人物躯体上的长线条,亦或描绘古琴的直线,勾写花瓶的曲线,均生动流畅,富有韵致,交织出优美的旋律。林风眠在这一类作品中进行了单纯化与简化的处理,不拘泥于细节与层次,更强调平面空间的装饰性,更注重内在感受的表达,因而固然画面不复杂,却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艺术的美,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个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
——林风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