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569 方力钧 1997年作 1997 No.7

1997 No.7
拍品信息
LOT号 4569 作品名称 方力钧 1997年作 1997 No.7
作者 方力钧 尺寸 150×110cm 创作年代 1997年作
估价 2,400,000-3,000,000 成交价 RMB 2,760,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出版
《方力钧 编年纪事》 P289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版
《湘江北上——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集》 P54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年版
签名:1997 No.7 方力钧(背面)
展览
2014年 湘江北上——谭国斌与中国当代艺术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沙

在中国现代艺术批评之父栗宪庭先生的概念里,“后八九”一代是对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新潮艺术重新总结的一代,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前者持有反叛意识的一代。在这代人中,所谓的“泼皮群”主导着中国当代艺术在九十年代及之后的走向。他们生于六十年代,在七十年代度过童年、少年,在八十年代末走出大学校园。在他们身上,有着“文化大革命”的模糊记忆却未曾真正背负伤痕,体验过八十年代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却少有人真正参与其中。因此,在他们的艺术中,缺少了以往常见的 “红光亮”的样式,也疏离于前一代艺术家作品中的“沉重感”和“悲壮感”。在他们所经验的时代里,中国的社会状态和思想导向总在“破灭”和“重设”之间摇摆,而在他们看来,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永远恒定的,碎片化的现实让他们顿生“无聊”。

从1988年最早创作的《素描No.1-3》中开始创立作为农民的“光头”形象,到九十年代初在黑白油画中将光头的身份转换为青年,再到1993年之后作品色彩开始出现艳俗化的倾向,直到进入新世纪之后,将被放大的单体或几个的光头形象衍化为光头的群体,并让他们漂浮于云端……在方力钧的艺术创作历程中,“光头”成为他一以贯之的经典“符号”,却又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光头”身上,方力钧不断更新、延展着它的身份、它的神情、它的序列,甚至于它所处于的画面情境。这让他在坚持“光头形象”表达的同时,也不断面对自己在思考上的变化,以及潜伏于不确定性社会与生活中、层出不迭的新问题。

1997年创作的《1997 No.7》是方力钧在色彩方面开始倾于艳俗化的经典作品。画面近景中,剪影一般的光头形象被以平涂,而非表现性的手法施以艳丽的橘色。虽然光头的面部五官不算很清晰,却能从中充分辨识出脸上标识化的“笑容”。 远景处,悬浮于空中的太阳以其无比强大的能量向画面的每个角落透射出强烈的金黄色光芒。它让海洋和天空的界限渐趋模糊,也让遥远的天际和辽阔海面上的波光粼粼都映射出金黄色的影子,并演变为非正确的绿色。橘色与环伺周围的绿色形成鲜明的视觉张力,并被铺陈上一层刺眼的黄色,由此,整幅作品建构出一个炫目的世界。略显缥缈的自然背景使其与生俱来一种“与现实世界无涉”的属性。它象征出某种对于远离现实、超越控制的强烈渴望,而在光头的脸上,却能让人读解出一种“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然而,在作为表象的“超然”面前,也内在隐藏着危机四伏的些许紧张因素。画中的光头人物正悠闲地游弋于大海之中。在这里,“游泳”作为方力钧相当偏好的主题,确立起一种全新的心理空间。在水面前,人们或是斗争,或是沈沦,或是溺亡,或是生存,这其中关乎于人们自己的选择,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现实中所最终的结果。“游泳”,在方力钧的画中喻示出人们在社会景观中“亦沈,亦能浮”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作品《1997 No.7》中,即便方力钧始终以带着笑容的光头形象作为画面的视觉焦点,但在画面的内里空间中,依然内隐着对于虚妄、不断变动、被异化世界的焦灼心理。正如皮力曾在文章《关于方力钧的绘画》中谈到方力钧艺术中的这种矛盾性,“在方力钧的作品中仍然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参与精神,尽管他竭力用无聊的形象来掩饰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些作品中潜在的焦虑和危机感比以前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