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527 石涛 书画合璧册 册页 (十二开)

书画合璧册
拍品信息
LOT号 3527 作品名称 石涛 书画合璧册 册页 (十二开)
作者 石涛 尺寸 23×16cm×12 创作年代 --
估价 8,500,000-10,000,000 成交价 RMB 26,45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册页
出版:1、《石涛和尚山水集》珂罗版单行本,中华书局,民国十九年(1930)11月第一版。
2、《石涛和尚山水集》全四册,弗册,珂罗版第二版,中华书局,民国十九年(1931)。
3、《石涛和尚山水集》单行本(张大千、张善孖编),中华书局,二十五年(1936)年第三版。
4、《美术生活》第23期封面,美术生活杂志社,中华民国廿五年二月一日发行。
5、《美术生活》第25期彩页2,美术生活杂志社,中华民国廿五年四月一日发行。
6、《美术生活》第28期彩页2,美术生活杂志社,中华民国廿五年七月一日发行。
6、《美术生活》第29期彩页3,美术生活杂志社,中华民国廿五年八月一日发行。
7、《美术生活》第30期彩页4,美术生活杂志社,中华民国廿五年九月一日发行。
8、《美术生活》第31期彩页4,美术生活杂志社,中华民国廿五年十月一日发行。
9、《石涛书画集》,第139-144页,台北中华书画出版社,1993年出版。
题识:1.小亭闲永昼,客况岂无聊。碧水浮天际,青山近市郊。心随巢鸟逸,情逐野云飘。人世真如梦,何劳问谷樵。游丛碧亭写此。大涤子济。钤印:瞎尊者、膏盲子济
2.画阁岹峣揭天起,阁上松声接江水。一卷清吟兴渺然,十洲宛出朱轩里。惊帆何处下江干,偏送仙人倚醉看。咫尺云霄挥手易,凌风髣髴挟飞翰。赠唐载歌先生。石涛。钤印:膏盲子济
3.山势盘纡一径斜,云垂四面日光遮。清波石打天门雨,红叶船衔洞口霞。客过魂销悲往事,亭空树老不开花。当年歌舞人何处?独剩荒台起暮笳。凌敦台。石道人写。钤印:前有龙眠济、阿长
4.原薄暮聆农歌,黄犊驯驯下阜坡。钟度野塘声渐远,鹿行荒草迹迷多。文章岂谓功名累,诗酒翻成老病魔。一末山光双眼碧,满庭月色影婆娑。春日漫兴,大涤子济。钤印:清湘老人
5.西津桥下水茫茫,游子思归问野航。两岸人家峰影乱,一邨楼阁树生香。听鱼上濑穿缯底,看鸟投林过院墙。正是探奇情未尽,波翻石子滑渔郎。买归舟。清湘石涛。钤印:清湘老人
6.乱壑秋高树,凭虚一小亭。倚身还怯怯,蹬足且停停。幽意尽归此,闲情隔浦汀。溪山好旧梦,一醉十年醒。游水西二首之一。石道人济。钤印:清湘老人、膏盲子济
7.长怀太白楼,到此忽生愁。浩气古今月,英明天地秋。三山当槛落,五皷晓城头。明日去千里,回看水急流。夜泊采石谪仙楼。济。钤印:前有龙眠济、清湘石涛
8.将心拟欲了,似石激沧浪。石坠还归定,波流乱逐行。须知空是月,莫认白为霜。门外无多径,迷云覆古墙。友人问了心。清湘老人济。钤印:赞之十世孙阿长
9.雨霁白云楼,峰青个个幽。飞云过去岭,流水打来舟。眼□沧洲满,心空树影浮。此回非昔景,落日恐生愁。水西观涨。苦瓜。钤印:清湘石涛
10.欲穷黄澥路,须到散花边。逼眼峰当际,攀萝臂接天。风生烟酿雨,云架石为船。自此□游后,山名不浪传。赠张南邨游黄山。济。钤印:瞎尊者、赞之十世孙阿长
11.阁倚危峰俯碧流,凭栏一目使人愁。倒悬湖水平如镜,半出城烟澹似秋。文相祠荒栖鹄乱,黄公墓冷落花幽。闲云不识登临客,直送斜阳过岭头。登敬亭。苦瓜老人济。钤印:清湘石涛、膏盲子济
12.澥风吹白练,百里涌青莲。壁立不知顶,崔嵬势接天。云开峰堕地,岛阔忽相连。坐久忘归去,萝衣上紫烟。莲花峰下观前海,清湘老人。
鉴藏印:金传声、秀水金氏兰坡过眼、善子审定、善孖心赏、大风堂)、大风堂、藏之大千、张爰印、蜀客、季爰、阿爰、张爰、大千居士、藏之大千、大千好梦、大千之宝、大千、大风堂渐江髡残雪个苦瓜墨缘、大千之宝、敌国之富、球图宝骨肉情、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不负古人告后人、渭南严氏、谷声所藏金石书画、右任
说明:此册所钤印章请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石涛》51、63、31、39、23、54、60、72印,第209、210页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书画合璧册十二开赏析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广西桂林人。他身处明清易祚之际。战乱期间,作为靖江王之后的石涛仓皇出逃并出家为僧,自号清湘老人、清湘济山僧。后辗转北上求佛,从此人间少了一个宗室贵胄,而多了位名震后世的画僧。石涛一生,与江浙文人领袖、画坛巨匠以及明代遗民都有密切的联系。先到常熟拜谒了文坛领袖钱谦益,后在松江拜旅庵为师。旅庵于顺治十六年随住持木陈道忞进京谈道,奉旨入善果寺监院并开堂说法。后旅庵回松江九峰退隐十年。石涛拜旅庵,即在九峰时期。之后康熙南巡,石涛两次接驾,并在之后入京三年,游走于豪门之间。作为朱明后裔,反被功名所累,晚年的石涛也终于醒悟,直返山林,再无牵挂。终于妙笔生花,被后世广泛师法,声誉日隆。
中国书画讲求笔墨,但石涛并没有在笔、墨分而视之。他提出:“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他把“蒙养”、“生活”与笔墨相联系平衡,意在突出自然山川浑然一体的内在神韵和心境。二者辩证统一。大自然生动多样,笔墨的语言往往有不及之处,所以在“蒙养”与“生活”,笔与墨的配合下,表达此时此刻的心境即为书画的最高境界。此册中乱壑秋高树一开,近景绘柳下茅屋,支流蜿蜒,青山兀立。中景大河奔流,商船穿梭,两岸苇花无际,与天相接。作者以极为恬淡的笔墨描绘独居汀渚的闲适,虽孑然一身,却可独居于乱壑荒渚,每日静观江河万古流、商船往来忙。不为世事所累,却可让思想信马由缰。
明亡之时,石涛才三岁,按理不该归入遗民之列,但他却有朱明王孙的特殊身份。他的特殊身份,使很多文人雅士以礼相待。1680年,中年的石涛受邀与张怡、戴鹰阿、柳堉、周向山等遗民聚首于南京,这样的交友圈,使他的作品也处处流露出深深的遗民情节。最典型的就是石涛所作《谒陵诗》。此诗虽散佚,但却有李驎1702年所作《读大涤子谒陵诗作》以及题跋。可以从侧面读到《谒陵诗》中的遗民情节。另外还有《清凉台》、《金陵四十景图》等画作。这些凭调怀古题材之作,都是在极为隐晦的表现对明代故国的深情。此册中长怀太白楼一开,亦属此类题材。此开构图奇特,半边式的构图,右边山崖壁立,左边长松入云,松下老者若有所语。修竹万竿,与屋舍相掩映。远处万顷碧波,岸边曲径盘桓,村舍隐现。对开的题诗“长怀太白楼,到此忽生愁”为第一阙,无不是昨日故国河山,今却改朝换代的无尽慨叹。
王原祁尝云:“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其推重至此。尤工分隶。擅诗文,每画必题,时寓亡国之痛。”石涛的书法也有很多不同面目。小行楷用笔瘦秀;行楷书更奇趣横生;行书融合隶书味道;草书更是自创一格,极富个性。此册对题书法,行、草兼用。洋洋洒洒,大小、轻重错落有致,点画恣肆随意,给人一气而贯,意在笔先之痛快淋漓感。而诗文更是“妙手偶得”之作。他的诗文一直有人专门研究。汪绎辰著有《大涤子题画诗跋》,江苏鋆著有《清湘老人题记》、程霖生著有《石涛题画录》等等。著名学者汪世清,更是搜集了石涛所作诗文数百余首,而成《石涛诗录》一书。他的诗文极富怀念故国之悲怆,此册对题诗文涉及到多处石涛曾游览过的地方,如太白楼、西津桥、丛碧亭等等,每一处景致的描写,都会感慨时移世易,故国不复存在的伤心。
此册原为金传声、张大千兄弟、严谷声递藏。张大千的老师曾熙、李瑞清均为清代遗民,他们都有像石涛一样,效忠前朝的文化心理寄托。李瑞清更以“清道人”自称。张大千受这些遗民的影响,酷爱石涛。“大风堂渐江髡残雪个苦瓜墨缘”、“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二印,更是直抒胸臆。他遍临四僧,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以至于黄宾虹、陈半丁、程霖生等收藏鉴赏大家纷纷上当。在他的画作中,更常见仿四僧的临古之作。此册在1930年就有珂罗版《石涛和尚山水集》刊行,后又于1936年出版于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化艺术类杂志《美术生活》。1993年被收录于《石涛书画集》一书。
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是艺术史论界热烈讨论的人物。这不只是因为他在画史上具有崇高地地位,其影响直到今天的画坛。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世、思想和艺术的曲折历程,有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不但人奇、事奇,而且画奇、书奇、诗亦奇。所以他的作品,无论片纸只字,都为人们所宝爱。而此十二开山水册,纸墨如新,传承、出版有序,更是极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