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19 明 宜兴窑紫砂绞胎盖罐

宜兴窑紫砂绞胎盖罐
拍品信息
LOT号 2519 作品名称 明 宜兴窑紫砂绞胎盖罐
作者 -- 尺寸 高13cm;宽13cm;口外径8.5cm;底径9cm 创作年代
估价 60,000-8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罐身呈圆球形,直口,短颈,丰肩。腹以下略收,圈足平底。
盖罐胎质为紫砂绞胎,通体施透明釉。绞胎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中,唐代就比较流行。在宜兴紫砂陶中,晚明较为流行。其工艺特点是,将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层层迭加在一起,再相互揉捏,形成各类纹饰,变化丰富。
紫砂陶中的绞胎方法有多种,一种是在打好的泥片上,将加工好的绞胎薄片一一拼贴上,加工成一条整体泥片,然后再成型。一种是就直接将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绞在一起,加工成泥片,再制作身筒。还有的是成型好后,再将加工好的绞胎泥片,贴上或是镶嵌上,再加工。
此盖罐的绞胎加工方法为,局部为绞胎。大部分是在加工好的长条泥片上,贴上绞胎泥片。再进行加工处理,整理好泥片后再成型,故罐内壁可见局部为绞胎。
此盖罐在成型方法的过程中,应使用了模具成型。盖罐的身筒由上下两段接成,接缝在身筒下端约三分之一处。上段成型好后,口部没有嵌入口片,下段包括底部为一块整的绞胎泥片,内外纹饰相似。利用辅助模具成型,一次性将圈足也搪压成型。形态及尺寸与上段相吻合,衔接而成。从罐内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接痕及利用模具成型的方法。
盖罐身筒整体成型后,再将加工好的短直颈居中粘结上。在直短颈与罐身筒上端粘结时,将罐口部多余的部分向上与直短颈内壁衔接。
罐盖做法极为简单,将绞胎好的泥片,按尺寸要求,裁成圆片。将圆片放在虚砣上,用手掌侧面轻轻拍压,使圆片呈圆拱形,再将加工好的子口圈,用水居中粘结上。
罐子整体加工好后,素烧,然后在施上一层略有泛黄的透明釉,再次烧成。
此件明·宜兴窑紫砂绞胎盖罐,在国内尚不多见。有几家博物馆藏有相同类型的罐子,但均缺盖。笔者仅在《东阳文博十年》一书中见到“2003年7月23日东阳白云街道傅店村月亮山明代石板墓”中,出土一件相同的紫砂绞胎盖罐,造型及材质应与此件相同。只是考古工作人员不清楚此罐为何处窑口,而将明代紫砂盖罐误认为“明绞胎纹瓷盖罐”。(见《东阳文博十年》主编 陈荣军 中国书店 2010.11 页131 )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