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418 吴冠中 1972年作 喜鹊

喜鹊
拍品信息
LOT号 4418 作品名称 吴冠中 1972年作 喜鹊
作者 吴冠中 尺寸 36×28cm 创作年代 1972年作
估价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5,750,000
材质 纸板油画 形制
出版
《吴冠中全集 II》 P175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二)——来自全球华人珍藏》 P112 保利艺术博物馆 2011年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十年历程·作品集》 P7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7年版
签名:荼 七二
喜鹊 吴冠中 一九七二年 张仃同志惠正 一九八四年春节 荼 (背面)
展览
2017年 中国油画院10周年 2007-2017 中国油画院 / 北京

“70年代在农村劳动,偶有机会作油画写生,深秋,黄叶,干枝上有一群麻雀,空寂无人,麻雀成了我艺术的生灵。中国传统绘画爱画鸟,也由于和文学的姻缘,人民赞美鸳鸯的恋情,白头偕老的忠贞。喜上眉梢的谐音使喜鹊和梅花长期同床异梦……”
——吴冠中

纵观吴冠中的风景画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是其风景画的成形期,这一阶段画家主要受到巴黎风景画家莫里斯·郁特里罗的影响,因此从杭州艺专,到留学巴黎,直至回国,其作品始终带有一种散文诗式的基调,写实、宁静、优美,但尚未形成标志性的个人绘画语言。六十及七十年代中,吴冠中的风景画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画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出一套高度个人化的艺术理论,即反对西洋画家固定不变的取景方式,认为应该吸取中国画中的画面结构与组织方式,将写生与创造结合起来,用变换视角的方法进行综合与提炼。从八十年代起,艺术家的创作路径及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水墨画的创新与实践上,试图融合中西画法,探求技法革新的同时,也有意追寻一种东方意蕴的表达。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吴冠中因“批黑画”运动受到牵连,被下放至河北农村的农场劳动,度过了一段苦不堪言的岁月。画家也因此“机缘”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乡村生活,北方乡村中那些随处可见的普通之物后来都成为其重要的创作素材——简朴的农舍,崎岖的乡间小道,无名的土山岗,以及各种各样的植物与庄稼,这些有着乡土气息和野性之趣的景致深深吸引着吴冠中,成为他的风景画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这段时期,其风景画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写实,色彩朴素,感情浓郁。从创作于1972年的《喜鹊》中,我们便可一窥吴冠中此一阶段的艺术特点:尽管题材平凡,但视角独特,构图别致,空间的营构极为简约却富有想象力。
作为吴冠中油画创作盛期的精心之作,《喜鹊》描绘了富于生趣的乡村一景。在构图上,艺术家巧妙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马远夏圭式的“一角半边”取景方法,全幅仅取村舍屋顶,树木的中段与树冠以及远山,并将高大的树木和轻灵的喜鹊作为主体,在空旷的画面中,造成一种大与小、动与静的灵动对比,而那只从树梢掠翅飞来的喜鹊恰好与视点平衡,顿时令画面趣味盎然。再细察之,树木造型优美,双株并立一荣一枯,一高一低,紧紧依偎。高者枝叶繁茂且缠绕着瀑布一般向下流流泄的青藤,层层迭迭,随风起舞。画家以中国山水画般的写意笔触,通过线条的交错与重迭,在粗细、疏密的相互映衬中表现出前者飞扬的姿态与缠绵的运动感。作为画眼的喜鹊则以黑色轻松点出,寥寥数笔即勾勒出对象轻盈的体态。纵观全幅,画家以天然巧思和真挚朴实的情感,为观者捕捉、定格了寻常生活中令人动容的平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