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622 徐悲鸿 1938年作 醒狮 镜心

醒狮
拍品信息
LOT号 2622 作品名称 徐悲鸿 1938年作 醒狮 镜心
作者 徐悲鸿 尺寸 71.5×61.5cm 创作年代 1938年作
估价 6,800,000-8,800,000 成交价 RMB 9,43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
1.《徐悲鸿作品集》续二,第39页,徐悲鸿纪念馆编,文物出版社,2011年2月。
2.《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入编证书号:00000430,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 ,2011年3月17日。
出版:
1.挂历,湖南省新华书店发行,1979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中国近现代十大名画家画集——徐悲鸿》,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4年。
题识:廿七年五月二十日,悲鸿写以寄愤。汉怀先生教正。
印文:悲鸿
说明:上款“汉怀”应为彭汉怀(1876—1952),字斗漱,号斗漱居士、漱琴庵主,湖南湘阴人。留日生。解放后任湖南省文管会委员。能书画,篆刻师法西泠诸家,参以大篆,为诸艺之首。因彭善篆刻,徐悲鸿有许多印章都为彭所刻,如“ 见笑大方”、“圣人无全能”、“一尘不染”、“不诚无物”、“万物无全用”、“作新民”等。

江左——自古阳羡出英才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根据徐伯阳、金山合编的《徐悲鸿年谱》记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9月中央大学开始搬往重庆,11月中央大学美术系在重庆复课。1938年1月13日,徐悲鸿再次与蒋碧薇分居,住进中大宿舍,当时徐悲鸿的生活基本上是在中央大学度过的,有许多作品是在中大宿舍中完成。6月中旬,徐悲鸿接受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中印文化协会和新加坡友人的邀请准备去印度和新加坡办展览。7月中旬,离开重庆赴桂林,一面整理画件,准备出国举办抗日赈灾展览,一面协助广西省教育厅督学满谦子,和张安治举办广西中学艺术教师暑期进修班,并于同年底到达香港后又远赴新加坡、印度,演绎了一幕为期四年海外抗日宣传、募捐筹款的伟大壮举。根据画中题记可以确认:《醒狮图》是徐悲鸿1938年5月在陪都重庆中央大学内所作的作品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面对着国土大片沦丧、人民饱受欺凌,他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告,募捐、义卖以筹集更多的资金进行抗战;另外,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关于狮子的题材,表达了自己的浩然之气和抗战中对中国无限的希望。徐悲鸿曾于1938年1月上旬,就画过两幅关于狮子题材的画:《负伤之狮》,画一负伤之狮,一面奔跑,一面回头看着背后,含著有苦说不出的深意;另一幅《侧目》画一怒狮,侧视一条小小的毒蛇。这两幅画都强烈地表现出了徐悲鸿对于国家奋起的希望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蔑视。

此幅《醒狮图》虽则描绘成卧姿,但双目如炬,警惕而机敏,双爪紧紧扣住地面,有时刻腾起搏斗之感,充满了力量与勇气。在此画中,徐悲鸿显示出其成熟的风格,在整幅画的造型上来说,徐悲鸿运用中国传统的线条将狮子的形体准确、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画中很娴熟地运用了西方透视和解剖学的方法,简单几笔就将狮子的整个结构显现于纸上。相对于技法层次的东西,徐悲鸿更希望通过这幅画激起全民的爱国情怀,为保卫自己的祖国奋斗,同时传达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