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662 李可染 1979年作 黄山烟云 镜心

黄山烟云
拍品信息
LOT号 2662 作品名称 李可染 1979年作 黄山烟云 镜心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170×94cm 创作年代 1979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69,00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中国书画》1980年第6期(局部修改前版)。
题识:云浮而动,岳镇而安,二者相合,生气腾然,吾去岁再游黄山,饱览峰峦雄奇,气象万千,归来写其意,未作地理志也。一九七九,可染于师牛堂。
印文:李、可染、实者慧、所要者魂、江山如此多娇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0年秋季近现代书画专场“李永森藏品专拍”LOT69。
说明:1.李永森先生旧藏,李永森先生,香港著名实业家,和记行董事长。雅好书画,收藏甚丰,公暇之余,与当代书画名家交往甚密,如李可染、赵少昂等。
2.2014年,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与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将经鉴定的李可染真迹作品进行编号并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基金官方网站(www.likeran.com)“李可染艺术库”中。此作品通过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认定,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库”中,作品唯一认证编号为:LKRAF-L-00817。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需要缴纳的竞投保证金为人民币500万元,请您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李可染每次画完后,都把画钉在墙上,反复揣摩。别人看了都觉得已经很完美了,但李可染总还会修改,甚至于几天下来会把原画改得面目全非,然后再次挂到墙上,再揣摩,再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无数次的钉画悬挂,师牛堂的正面墙上留下了无数不规律的图钉眼儿。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李可染》第220页

1978年夏季,李可染在此开始黄山、九华山、三峡旅行写生。在黄山顶停留一个多月,每日在朝霞夕照、烟云晴晦中观察写生。此幅《黄山烟云》正创作于彼时。是幅奇崛壮美,笔墨气度涵盖天地,传承与创新,自然美与艺术美,雄伟与洒脱,厚重与空灵,在此都达到了画家追求的“随心所欲不流矩”至高境界,也即所谓的“化境”。
画面中山石的外轮廓线明快松动,书写性的用笔清晰地勾出一座座山峰的结构,再以淡墨浓墨交替使用,渍染出山体厚重的团块体积感,由近到远慢慢推后,使山体富有张力,给人一种威严耸立,直入云霄山脉且绵延不绝的感觉。刻意强调山石浑厚的同时又留出云雾的空白,云雾环绕将物象置于逆光之中。用浑厚的山体充分衬托瀑布的耀眼,黑与白、明与暗、虚与实、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既表现出了山石的雄浑,又体现了云雾的灵动。在幽玄冥暗的山体中云雾的空白仿佛发出耀眼的光芒,给欣赏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在此画中,李可染结合积墨法和逆光法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相互渗透,把过去山水画中表现黑的部分,变成他画面中亮的部分;白和灰的部分又大胆变成他画面中黑的部分。这种绘画语言的开拓和创新,不仅使他的画面更加接近大自然的表象,引人入胜,更是在积墨法的“厚”和“透”中注入了带有他个人色彩的浓厚风格。画中线条灵动飘逸又都遒劲有力,圆浑厚实,具有极强的立体感。笔墨生动饱满、力道稳重不失大方,缓缓而行,积点成线。山脊和山峰侧面下笔迟涩老辣,线条看似有意识的颤抖而形成一种齿轮状,使得山体更显陡峭俊秀之美。画面下方的树林与山石的用笔一致,寥寥数笔就刻画出树枝的前后穿插关系,树林茂密而葱郁。树干也在浑厚饱满、刚强坚硬的线条抖动下给人一种硬朗挺拔,生机勃勃的感觉。云雾是用山间晕染后的留白,更使整幅作品气韵活泼生动,表现了大自然浑厚一体、率性自然的感觉,画面虽然厚重,但仍蕴含着线条的风采。近景的树林和山路、中景的山体、远景的远峰和天空,以浓淡虚实的分布给予画面一种富有节奏变化的层次美。

李可染严谨并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将有虚实节奏变化的山石尽可能的符合透视线的规律,用近大远小的中国山水画传统艺术手法来表现溪流,把它从画面的后方延伸出去,进而给人一种视觉上纵深感。用云雾的虚,衬托后面主体山峰的实,强化了画面的虚实关系。将山水画里的虚实关系和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手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了他积墨山水画的画面层次,艺术性地表现出了画面的空间美。李可染将山体高度概括为一座座黑重的团块,在黑中既求实体感,又创造虚拟美,整中求变,用黑衬托白、衬托亮,把山体的紧实和云雾的流动有机结合起来。树林直面自然,用书写性的笔法画线立的枝干,虽然树干简约自然但仍不失雄浑、涩重和稚拙的形象。同时又把画面的云雾和山峰迎光面安排留白,这些点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光辉中,使大幅墨色积染的山水画面气韵生动,整个画面都因此灵动起来,有如仙境一般。这些留白也就是画面虚的部分即灵光,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点点空白,使得整个画面虽黑但不死,在他的画面中充分发挥了山水画虚实相生的妙境画理。
总的来说,李可染不是在总体上求取中西融合,而是将光、色引入本色传统的山水画,使它成为传统山水的一种新的生命因素而又豪不影响整体上的民族风神,而此幅《黄山烟云》正是代表作品。
作为一个对自己要求甚高的画家,李可染每次画完后都将自己的画作钉在墙上,反复揣摩修改,直到满意为止。《黄山烟云》曾在1980年的《中国书画》中刊登,后来李可染对画面右部云雾及山头的变化和阴影进行调整,使得作品更具水墨淋漓之感。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提供的1988年李可染夫妇合影照片,背景画作与《黄山烟云》局部完全一致,经李可染之子李小可确认实为同一件。

光影处理上,李可染在长期的山水画写生中观察并领悟自然,运用西方“外光派”的印象主义且加以发挥,从伦勃朗的绘画作品中他获得明暗法、逆光法和厚涂法的启发,并将感受到的光作用下大自然的明暗变化与中国画传统山水画的黑白关系创造性的结合起来,用笔墨表现出了光线作用下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气象。
在构图则有些接近西方“满幅式”(ALL over)构图特点,这与传统山水的“留天留地”上下空白以表现天空、地面的样式鲜明的形成对照。包括此幅在内的,一九七二年以后的山水,虽然画面的顶端一般仍留空白以表示天空,但已经尽可能的挤到最小的空间里。
可染的“黑山头”也画过夜山。我以为他最大成就还是以中国笔墨,借鉴西方,引进“逆光”于中国山水画,这是前无古人的。他不仅仅着眼西方“外光派”的“印象主义”,他也倾心于古典大师伦勃朗的用光成就。他不止一次谈起名作《夜巡》、《基督升天》。可染引进逆光有胆有识,且在实践中经过无数次失败而有所成。人们熟知他“废画三千”的话,这并非一句轻松的谦辞。
——张仃《李可染艺术的师承与创新》

李可染的山水画竹逐层皴染的方法,明显的是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的浓皴重擦出来的……黄宾虹着力处在笔,李可染着力处在墨,李可染善于用墨来表现宇宙的色和光……可染从宾老处学来了宋元人传统的以暗写明的方法,掺合了现代欧洲绘画的光色处理,是深入宾老的堂奥而又从宾老的框格中突破出来的。
——黄苗子《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笔墨与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干笔不枯,湿笔不滑;重墨不池,淡墨不薄;层层递加,墨越重而画越亮;画不着色而墨分五彩。笔墨情趣,光华照人。
——李可染
我也看都看过很多西洋名画,对一些西方艺术大师也很尊敬,但我从没有忘记中国、忘记东方。我认为踩着别人的脚印走的人永远落在人家后边。
吾画扎根祖国大地,基于传统,发展与宏观世界。人谓吾画为国画印象派,吾不能然其说。早岁吾学过几年西画,对西方诸大家迄今仍尊崇,但吾转觉我国自为光辉文化体系,独特表现形式,学习外国首在借鉴丰富自己,若因此妄自菲薄而卑弃传统,吾深以为耻。
——李可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