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684 陈半丁 1958年作 力争上游 镜心

力争上游
拍品信息
LOT号 2684 作品名称 陈半丁 1958年作 力争上游 镜心
作者 陈半丁 尺寸 119×186cm 创作年代 1958年作
估价 6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2,87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1.《中国名画家全集—陈半丁》,第32-3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2.《20世纪中国画美术大家·陈半丁》下册,第80-8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题识:力争上游。一九五八年国庆节,写于百花深处。半丁老人年八十有三。
印文:山阴陈年、半丁老人八十后作、齿落未是无心人、咬得一两句书终身得力
展览:“纸上春秋—陈半丁中国画精品回顾展”,北京画院美术馆,2008年10月23日-11月17日。
来源:原为陈半丁先生家属旧藏。

跃进时代的一幅力作
—关于陈半丁《力争上游》的解读
一、相关背景
1949年4月北京的80余位画家在中山公园举办“新国画展览会”。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论述了“国画改造”的问题,提出了“新国画”的概念,认为“新国画”必须“内容新”、“形式新”。从1953年开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多次组织画家到北京近郊各风景名胜点写生。1954年4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组织了北京的山水画家到安徽黄山、浙江富春山一带作写生旅行,开风气之先。其后,又在京召开了黄山写生座谈会,会议认为“作为一个新中国的画家,脱离了实际生活是不会搞出好的作品来的”。这一年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办了第二届展览会。1955年6月,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历时半个月时间集体创作了《和平颂》巨幅作品,由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携往芬兰赫尔辛基献给世界和平大会。1956年4月8日至5月10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办了第三届画展,水平比前两次画展有了较大提高,山水作品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新山新水。1957年,美术界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得到抑制,一些美院恢复了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教学。同年,毛泽东多次批评了反冒进,继之《人民日报》11月13日发表社论,要求“发动全民,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最早吹响了“大跃进”的号角。1958年5月,中共中央又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美术》杂志发表文章说:“际此六亿人民大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高涨的时代,美术事业必须按照总路线的精神来发展。美术家应当按照总路线的精神,充分发挥革命干劲,多快好省地进行创作。”在这种情势下,国画界也提出了“国画大跃进”的口号,跃进的原则便是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主张,具体做法是“要下乡下厂下部队,和工农兵同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北京国画研究会,于1958年10月1日至11月15日,在北海画舫斋举行了“首都国画大跃进展览会”,陈半丁创作的《力争上游》,成为在此次展览会中备受好评的一幅力作。

二、分析与解读
⒈1958年,胡间清在“首都国画大跃进展览座谈会”上说:“八十多岁的陈半丁先生能够到徐水参观,回来后能够解放思想,创作出一幅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力争上游》,大家很钦佩,因而受到鼓舞。”可知《力争上游》的创作虽未必是“下乡下厂下部队,和工农兵同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结果,但也确实是体验生活后有感而发的创作。

全画取平远式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三部分构成。
近景占据画面的左半部分,左侧出一巨石,坚实而厚重;其右画杂树一丛,枝干以勾皴而成,叶子或色或墨,或聚或散椿叶点,或夹叶点,或垂叶点,或密或疏,或深或浅,将整个画面左边连成一体;近树后面,巨石横卧,起衬托和稳定画面的作用,且与左侧巨石有所呼应;树石后面向右横出一坡岸,正好破掉水面在构图上的单调感。
中景七条“丰收船”,由右向左分布,渐远减小,每船各载一二丰收的果实和两名船工,构成该画的“画眼”:一、内容新,以传统技法表现现实生活,有别于自家以往之作,有人谓之为“革命的现实主义”,未尝不可;二、构思巧,以逆水行舟,奋力撑船的情景,表现“力争上游”的主题,十分恰切;三、表现夸张。画中玉米、南瓜、萝卜、白薯、丝瓜、桃子等物什,栩栩如生,且其形硕大,几与船身相当,打破了正常的比例关玒,出奇制胜,给人异乎寻常的感染力,此情此景之下所谓的“科学写实”的办法是望尘莫及的。船上撑篙的人物也形态各异,十分生动,大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展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豪情,颇堪玩味。
远景,为水天之际一抹淡淡的远山,画出更增加一种空间的纵深感。

陈半丁对新中国是热爱的,他从最初的“美术不近政治,不近官僚,画家只能谈画。”“画画就是画画,提道为工农兵服务就不好办了,我们怎么能了解每一个工人、农民、士兵喜欢甚么呢?”到1958年2月28日,与于非广等人发表《首都国画家自我改造的倡议书》,更以八十四岁的高龄,亲往徐水等地参观写生,体现出一个老画家适应新时代变化的努力,他在同年夏天就以极大的热情创作出作品一百多幅作品,并且鼓励大家“用多快好省的干劲来创作,配合社会主义积极跃进,表现古无今有的新内容、新气象”。他的《力争上游》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热情讴歌新中国农业的丰收景象,摆脱了当时概念化、形式化的模式,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富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调,是那个时期反映新时代精神面貌难得的佳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⒉一直以来,对于《力争上游》还有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从陈半丁对解放后反右、大跃进、文革等运动激烈的反对态度来看,此画很可能含有讽刺意味。譬如以巨大的南瓜、玉米、白薯、萝卜等来暗喻大跃进的亩产万斤粮、放卫星、浮夸、跃进,以逆水行舟和违反中国画常规的构图——船的前进方向不留空白、且船与树相交,来暗示大跃进的艰难和没有前途等等。确实,如果我们再结合他在1958年所作《枫树》上“只有一片枫叶,不知多少秋风”的题款,1959年以毛泽东“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诗意所画的山水,1961年“国画也有讽刺漫画,色色惧全”、“多听故事有益卫生,少谈未来徒耗清神”的言论,和康生“陈半丁对新中国心怀仇恨,常借字画表达其反动思想。”的断语来看,无疑会更增加这种判断的可信度。但是人是复杂的,艺术反映人的观点意志就更为曲折、复杂、隐晦,毕竟现在已经不是靠一点主观的臆测,便可以给一件作品一个人定性的时代了,这种观点需要更为直接可信的证据来支撑。

我以为这幅作品的创作动机还是真诚的,事实上大跃进确实焕发出全国人民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整个农业生产呈现一个丰收的景象(只是因为后来全民大炼钢铁,许多庄稼没有来得及收回来,烂在地里了),陈半丁参观后受到感染和鼓舞而欣然创作是有可能的。至于他说“不能全听吹捧——大跃进全是假的,不可靠!”已经是1962年的事情了,此时大跃进带来的严重后果——三年自然灾害早已显露出来。
《力争上游》虽然是大跃进时代社会政治的延伸,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却不随那个时代的消失而消失,陈半丁以其过人的功力、全面的才能,集山水、人物、花卉(果蔬)精神于一,更以其天才的想象,大胆夸张的手法,奇幻浪漫的情怀,见证?表现了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历史,使《力争上游》成为那个时代艺术作品中不可取代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力作。
——朱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