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95 清乾隆 黄地粉彩描金「大吉」葫芦瓷板挂屏

黄地粉彩描金「大吉」葫芦瓷板挂屏
拍品信息
LOT号 5195 作品名称 清乾隆 黄地粉彩描金「大吉」葫芦瓷板挂屏
作者 -- 尺寸 长65cm;宽47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2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2,185,000
材质 形制


备注
1.英国藏家旧藏。
2.伦敦苏富比,2013.11,Lot184

挂屏是屏风的一种,是粘贴或镶嵌在有框的木板上、镜框里供以悬挂使用的屏条,因其如同画轴和画框一样悬挂于墙壁之上而得名,也是随着屏风类家具的发展演化而成的。西周时期,屏风即已出现,当时称为「戾」,称「黼扆」,是古时天子座后的专用的器具。随着历史的发展,屏风在保持原有挡风、隔断、遮蔽等实用性的同时,更注重其室内装饰的作用,形制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常见有座屏、围屏、砚屏等,挂屏就是这类兼具装饰功能的屏风发展到后来的产物。
随着康熙初年内务府造办处的设立,挂屏的制做工艺和艺术水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乾隆时期造办处下属各作达四十余个,而挂屏制做所涉及的部门最多,基本涵盖了家具制做的各种工艺。而瓷质挂屏中最为常见的一类便是如同本品一般的大吉挂屏。

葫芦形象盛行于五代同堂的乾隆晚期的宫廷艺术品中,葫芦的造型像极了汉字「吉」字,故又名「大吉」,加之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象征着福禄绵长、子孙万代、大吉大利。这对于受尽天花之苦、子嗣早夭过半的清代宫室来说,是再好不过的祝福,故「大吉」字样与「葫芦」造型相配合的设计成为清代较为典型及常用的吉祥图案。乾隆皇帝曾作诗咏叹了多件葫芦造型的器皿。《乾隆三十七年各作成活计清档》载:「着传伊龄阿照先烧造过磁大吉葫芦每年烧造几对随贡呈进,钦此。于本月十九日⋯⋯将画得磁大吉葫芦纸样一张持进⋯⋯呈览,奉旨准交江西照样烧造十对,得时在养心殿换安,钦此。」其后又载:「三十日,司库白世秀为做年节大吉葫芦大小六十二件,缮写讨用朱砂笺纸四张折片一件持进,交太监张玉胡世杰转奏。奉旨:准向懋勤殿要用,钦此。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司库白世秀将做得大吉葫芦大小六十二件持进,交讫。」
本品与常见红彩锦地大吉葫芦挂屏略有不同,黄地之上以粉彩绘福禄万代纹,缠绕葫芦的缎带亦更显繁缛,配有双鱼挂件,葫芦的形状也较常见者更为丰腴,可见本品应为皇帝下旨传办的订烧版本,与寻常大吉葫芦挂屏在等级与品质上不可同日而语。寻常大吉葫芦挂屏可参考一例南京博物院收藏者(参见:《清代官窑瓷器》,第150页)。
本品制作精细,纹饰靓丽,检索国内外公私收藏鲜见与本品纹饰形制相同者,而本品以黄釉为地,上以粉彩精致地描绘了福禄万代纹,此一精致程度非寻常大吉葫芦挂屏所能企及,故可知本品等级之高,当为乾隆帝为某一特殊时节而下旨订烧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