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780 傅抱石 1962年作 西风吹下红雨来 立轴

西风吹下红雨来
拍品信息
LOT号 1780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62年作 西风吹下红雨来 立轴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128×65cm 创作年代 1962年作
估价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昨有友人,以乾隆旧笺属写此景,心手轻畅,继作是帧,似又别具滋味。壬寅正月上浣,金陵并记,傅抱石。
印文:抱石之作、壬寅、苦瓜诗意
傅抱石在六十年代虽常有一些应酬之作,但绘画风格上已经格外成熟。这件作品借用的是石涛的一句诗:“西风吹下红雨来”,“红雨”指的是红叶,西风把红叶吹落下来,飘落在空中、江面,恰似红雨,实际上对秋景的一种抒怀。秋高气爽的气象,实际上是许多诗人、画家都喜爱表现的,抒发洒落的情怀。
这张作品题了两行字:“昨有友人,以乾隆旧笺属写此景,心手轻畅,继作是帧,似又别具滋味。壬寅正月上浣,金陵并记,傅抱石。”指出了此件作品是在前些时候有友人送了傅抱石先生乾隆旧笺,他画了以后十分欣喜,余兴之中画了此件作品,这件作品在傅抱石看来别有一番滋味。我们看到此件作品完全用一种草书的表达方式,疏密、缓急、聚散多种的旋律和节奏感表现在他的笔下。画部右上方两棵杂树,树枝用迅速的笔法在上面挥写,十分苍劲。那些红点就是红叶,一阵风过来,飘飘洒洒的洒在江面上,像一阵红雨。横竖交错的枝干,聚散的红雨自然地反映出这种节奏感,非常见功底,自然对笔墨要求很高。此作的下半部分大片留白十分空阔,与画上半部的密集形成一种对比,空阔的中间有一艘船,中间一个老人,老人的身前有一个酒壶,老人的身后是一张古琴,一个小童正在撑船。这个老人正在沉醉在西风吹下红雨来的秋天的美好的境界中,实际上这是傅抱石的自写。画家为了构图的稳当,在画面的右下角画了两块积石,以求其完整形成的一种呼应。所以画面看似物象简单,实际上要用这么简单的物象表现出这么洒落的情怀是十分艰难的,所以他自题“别具滋味”。《西风吹下红雨来》真正是别具滋味的一幅佳作。
——萧平

师其心 不师其迹 | 傅抱石的“石涛观”
父亲崇敬石涛是众所周知的,他称赞石涛是“中国画史上永远放着璀灿的光辉的画家,在他所留下来的丰富的遗迹当中,无论是寻丈巨制还是尺页小品,都鲜明地给人以难忘的印象”。他不仅编撰过《石涛年表》,发表过《石涛丛考》,写有赏析文章《读石涛淮阳洁秋图》,还画过著名的《石涛上人像》和《大涤草堂图》。徐悲鸿在《大涤草堂图》上还题写了“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几个大字,赞许有加。
父亲喜欢石涛,是因为石涛的东西清新且雅,完全不同于明末清初的“四王”画风。“四王”的作品,好像笔笔有来历,但却没有生气。在父亲看来,石涛有了一个“雅”字,所有传统的精华就都在里边了。清新是生命的根本和永恒,所以他才有经验之谈:“娴古人之技法,富胸中之丘壑。”石涛的作品是“胸有丘壑”所致,而“四王”则是临古人之丘壑。
拜师学艺时,什么都想学,最怕“一入蹊径,终身难拔”,一旦走错路,以后的路就相当难走,这是师承中一个很要紧的问题。
 “娴古人之技法”,就是学习、继承古人的本领,娴熟地为自己所用,其目的是为了“富胸中之丘壑”。我们不能为了娴古人技法而娴古人技法,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也是石涛与“四王”的区别所在,也是父亲与其他石涛爱好者的区别。
—傅益瑶
“西风吹下红雨来”本是清初画僧石涛的诗句。傅抱石对石涛绘画的创新精神推崇备至,进而对其事迹、艺术加以深入的研究,陆续发表多篇论文,阐述精当。可以说,他对石涛的思想、精神已经达到相通的境界,对其诗文有着深刻细致的体会,所以笔下的石涛诗意图充分体现了原文风神。此幅《西风吹下红雨来》画面选择的视角是从右侧高处撇向湖面。湖面宽广无边,使人产生一种无法达到边界的虚无感。空旷而平静的水面上,一位高士和船家乘舟缓缓地行过。虽然船家在撑杆前行,但是时间好像静止了,画面如此宁静,似乎可以听到花瓣如入水中的声音。本来孤寂画意,但山岩上垂下的万点梅枝又使画面洋溢着温馨和暖意,花荫扑面,香气袭人,打破了画中的寂寥和空无,营造了一派雅逸清幽的情调
从落款“昨有友人以乾隆旧笺属写此景。心手较畅,继作是帧,似又别具滋味。壬寅正月上浣金陵并记。傅抱石。”可知,1962年正月,友人来访相谈甚欢之余,傅抱石乘兴用乾隆旧纸提笔作画,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用笔豪放老辣、气定神闲,令人精神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