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802 清乾隆 龚心钊旧藏 王南林 桂花砂俱轮珠壶

龚心钊旧藏 王南林 桂花砂俱轮珠壶
拍品信息
LOT号 2802 作品名称 清乾隆 龚心钊旧藏 王南林 桂花砂俱轮珠壶
作者 -- 尺寸 长22.7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2,000,000-3,000,000 成交价 RMB 2,300,000
材质 形制

底款:王南林制
此壶为晚清收藏大家龚心钊(1870-1949)旧藏,已卯年(1939)七十岁时所购藏,是龚氏晚年重视的珍藏之一。匣盒题签「王南林桂花沙俱轮珠大壶」,并记「王南林治陶不甚着于世,宜兴志载之。余得壶凫各一,其工质火法均与欧正春相似,若非与欧同时亦必康雍间人而隐于陶者也。名幸载于县志,为好事所收, 否则余不及鉴别之,早已归于瓦砾矣。售者固不知此为前代之一名手,第见其沙较古耳。已卯十一月,龚钊,是年七十」

龚心钊
龚心钊(1870-1949),字怀希,亦用怀西,号仲勉,斋名瞻麓斋,安徽合肥人,晚年寓居上海。龚心钊天资聪颖十九岁中举,二十六岁中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担任甲辰科会试同考官,可谓炙手可热,权重一时,然而这却是清代国子监最后一任科举考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任清国驻坎拿大(今加拿大,时为英国自治领)总领事,是近代中国的杰出外交家。
安徽合肥龚氏,历来即为簪缨缙绅世家,传古尚文之风,流播数代不坠。受此家风熏习,龚心钊与其兄龚心铭昆仲俩,从小耳濡目染,皆成为名闻遐迩的收藏家。尤其龚心钊一生文物收藏甚伙,所用斋名「瞻麓斋」就是心钊仰怀其先祖龚鼎孳(1616-1673,号芝麓)。龚芝麓文采风流,名噪一时,与钱谦益、吴梅村合称为「江左三大家」。龚心钊之父龚照瑗(1836-1897),曾任清末上海道台、四川布政使等职,特别是于驻英公使任职内,在伦敦诱捕孙中山,囚禁在中国驻英使馆,其人其事轰动中外。
瞻麓斋主人龚心钊自20岁随父到上海这个人文荟萃之地时,蓄古雅嗜随即萌芽开展,更因好古尚古,涉猎既广且深,精娴诸艺,早岁着重于收集金石器,尤其笃好古泉、玺印,直慕高古,更重文质,每遇中意者,必慎审其真伪,考据其文字,搜采研究有得,便撮举成册广贻同好,以传古为已任。进入民国以后,龚心钊自官场退隐,寓居于十里洋场,专注文物收藏研考,往来交游者,多为晚清遗老、学人以及贩古商贾。
龚氏家族
上世纪五十年代逍遥津鸟瞰图
古语庐州,近代合肥,曾有“龚张李段”四大家族之说,而作为榜首的龚家,自其第七代龚鼎孳开始便已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明末清初之际,龚鼎孳便惜才爱士,对困厄贫寒名士常倾力相助,有“穷交则倾囊橐以恤之,知己则出气力以授之”的名声,又因其洽闻博学,诗文并工,因而在文人中声望很高,曾著有《定山堂文集》、《定山堂诗集》和《诗余》。清康熙六年,吴江顾有孝、赵沄集合龚鼎孳、钱谦益、吴伟业三人诗作成《江左三大家诗钞》,因而后世将其三人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及至龚氏十二世子孙,便是心钊之父龚照瑗,而龚家的外交之路也是由此拉开序幕。龚照瑗字仰蘧,出身监生。历任金陵机器局、江苏苏松太道(通称上海道台)及四川布政使等职。光绪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893-1897年)间出使英、法、比、意等国,在驻英公使任内,曾策划诱捕当时于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伦敦的孙中山,此事即为轰动中外的“伦敦蒙难记”。任公使之前,他曾于光绪年间修刻《合肥龚氏宗谱》,并邀请了诸多政界之人为之做序,还曾请同治状元陆润痒为龚家花园题写匾额“古逍遥津”。
龚心铭与龚心钊昆仲二人是合肥龚氏的第十三代,他们作为走传统科举路线的龚氏子孙,分别考取了光绪十八年壬辰恩科二甲第92名及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二甲第49名。1891年,龚照瑗升任四川布政使,翌年(1892年),龚心铭高中进士,同年,龚心钊收购了合肥逍遥津一带的土地和水面,开始营造龚家花园“蘧庄”,龚氏一族的收藏亦是自此兄弟到达巅峰。他们主要的收藏活动主要在上海,门类涵盖书画、印章、砂壶及越王剑等等。字画方面主要有米芾、马远、夏圭等宋画,龚心钊本人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与张大千、黄宾虹、溥儒等近现代名家均有合作。
与龚心铭、龚心钊同时期的龚氏子孙还有跟随龚照瑗出访诸国的龚心湛。与两位堂兄不同的是,龚心湛因仰慕新学而学习英语。1890年,21岁的龚心湛从金陵同文馆毕业后奉派随出使英法比意钦差大臣薛福成常驻伦敦,出使欧洲达8年之久。《民国春秋》1998年5期载文,讲述龚心湛1914年5月25日赴安庆就任安徽省财政厅长,刚一上任,就被安徽都督倪嗣冲委派去与洋人谈判处理一起教案,显示了卓越的外交能力。
1910年,龚心钊出任清国驻加拿大总领事,同年,其女龚安英在英国伦敦出生。这位龚家小姐见证了龚氏收藏的起起伏伏,据她回忆,老合肥城的几条街道在过去都是龚家的,现在逍遥津公园的一部分当年就是龚家的花园,她很早就和文物生活在一起。1960年,她将祖上留下的500多件文物捐献给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中国访问时,在上海接见了六位英裔华籍的老太太,其中最为年长的就是颇有名气的收藏家龚安英女士。
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外交世家的合肥龚家又先后出了龚普生、龚澎两姐妹,他们均是龚氏第十四代龚镇洲先生的女儿。姐姐龚普生是新中国150余位首任大使中第一位女性,也是第二位驻欧洲国家的女大使。妹妹龚澎在重庆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成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1949年后历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
「买椟还珠」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虽然这则典故在于劝谕世人不可只重外表,却忽视了应该重视的内涵,但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一个精美的匣盒,的确能对盒中宝物发挥锦上添花的效果,正所谓宝马配英雄。说起宝物美匣,相信晚清大藏龚心钊当是个中翘楚。
在清末民初时期的文物收藏圈中,晚清重臣龚心钊允称最为闻名的几位大藏之一,当时有谓「南龚北徐」,即指寓居上海的龚心钊,与天津的徐世章(民国总统徐世昌之堂弟,曾出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等要职)。两大藏家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龚徐都长年聘雇专擅各种制盒、装裱工艺的能工巧匠,为其入藏的各类文物精心配置木匣饰盒,无论是书画或名类文玩精品,皆有所归。外盒率以上佳硬木为盒,如瘿木盒、紫檀盒或红木盒,内装则用柔软的丝绢为卧囊,随物之形,细扎内衬,使器物收纳稳当妥善,再以精致织锦包面,益增其色。无论是木匣与锦盒的配色,还是用于装裱、贴附的纸张或是檀木、象牙等材料,率皆因应藏品特色作适当的选择与呼应。更特别的是,龚氏藏品盒内多贴附有亲笔题记的各式标签题识,并钤印收藏朱印「陶冶性灵」、「合肥龚氏瞻麓斋记」、「龚心钊真赏印」等。若干藏品不乏百数十字的考证心得,甚至若干年后,还加贴纸签记录新考所得。此外,硬木盒外还贴有龚氏手书的品名题签。
陶冶性灵 蓄古藏真
一代大藏龚心钊的物外之趣
龚氏蓄古,如此讲究的装潢与包装,将盒装视同藏品的慎重态度,在近现代民间收藏家中相当罕见。不仅讲究选材造工,且纹饰华美,文采焕然,能与文物互相辉映,本身即是工艺精品,展现出物主卓雅不群的收藏品味与审美素养,形成一种特有风格,绝非仅靠雄厚财力可致。据龚心钊爱女龚安英女士回忆,龚家长年雇有学有专精的工匠,每有新获,龚心钊量定尺寸后,便会口述指示,要求工匠制作各种锦盒、木匣,老先生并在旁亲自监督。著名的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家谢稚柳先生对此赞叹不已,认为这是龚氏与众不同的个人收藏特色。
龚安英说:「对待心爱的文物,父亲是买之、读之、考之,却不喜欢在他人面前炫耀张扬。老先生在把玩、擦拭藏品时绝不使用一般粗糙的拭布,往往是用自己身上已经磨得平润了的衣服袖口来擦拭,这是要避免织物上尖锐的纤维可能刮伤器物。」龚心钊对文物的钟爱呵护以及爱物之深,在这些小细节中表露无遗。
龚心钊一生寄情全在于文物,即使到了晚年寓居上海,随着局势的转换,家中经济并不宽裕,但仍热衷于文物收藏,每见所爱,无不倾囊以藏。除了上海之外,龚心钊也常赴北京琉璃厂寻觅遗珍,两地古玩商无人不知其痴迷若此。
龚心钊平生笃好文物,潜心研究,因此他收藏的文物,精品颇多。如秦商鞅方升,战国越王剑,宋代米芾、马远、夏圭等名家书画,宋汝窑盘,以及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曼生等名家紫砂壶。尤其自幼即涉猎的金石印章,既丰且精,有自战国至六朝的铜、玉、石的官、私印章2000余方。1960年,龚心钊辞世后,他的后辈将珍藏的500余件文物,捐献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黄健亮)
王南林 桂花砂俱轮珠壶
如日待升
此壶体态沉稳,雍容古雅。身如宝珠玉润,气度充盈饱满,钮与身同为圆珠式,全器圆融一气。三湾长流起伏有度,浑实流畅,灵动蓄劲。耳形壶把充实饱满,犹蕴骨力。壶盖为「虚嵌盖」式,蕴于浑圆的口线内,如日待升。壶底圈足与壶口口线上下遥相呼应,古意嫣然,令人爱不忍释。
此壶胎质调泥甚精,绵密坚致,杂以段泥熟料抟制,砂粒隐艳,如喑夜星光隐隐,又如金黄桂花撒地,俗谓「桂花砂」,复以窑火克谐,浆面润亮,自发暗然神采。壶底端钤「王南林制」四字阳文篆印。
(文/黄健亮)
桂花砂
桂花砂为紫砂胎质的一种。于紫砂中,闪现黄砂粒者,因其形似八月桂花,故名“桂花砂”。这种装饰手法早在明代即已发明。早期桂花砂是将一种金黄色的粗砂掺入紫砂泥中,做成壶或茶叶罐,看似如夜空中满天繁星,令人神驰,而经天长日久使用之后,壶面上的粗粒黄砂如金星点点,令人百看不厌。
用桂花砂装饰紫砂壶,有的艺人是将少许粗砂铺在泥凳上,把湿泥条压在粗砂上,这样壶面上就挂满桂花砂了。还有的艺人是用手沾了桂花砂嵌入壶面,这种方法尤其需要制壶者较高的审美眼光,使桂花砂显得自然而丝毫无人工雕琢之感的才是上品,否则就不如不以粗砂装饰。
王南林,清雍正干隆间宜兴制壶名工,生卒无考,曾为宫廷制器。吴山《宜兴紫砂辞典》:「清代干隆七年,宜兴紫砂名师王南林、杨友兰等,奉旨制作紫砂壶,进献清廷。」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南林,干隆时人,所制饶釉宜壶,每绘粉彩花鸟。净身饶釉,宜壶本创于明季,惟粉彩花鸟盛于干隆朝。南林传器,有『王南林制』篆字方印。」贺盘发《再谈宜兴紫砂的两种壶艺风格》(刊《砂艺掇英》下册)﹕「王南林,与杨友兰同时,所制彩壶,精巧过之。」
(文/黄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