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481 元 青釉六出葵口盘(肯里夫官窑盘)

青釉六出葵口盘(肯里夫官窑盘)
拍品信息
LOT号 5481 作品名称 元 青釉六出葵口盘(肯里夫官窑盘)
作者 -- 尺寸 直径13cm 创作年代
估价 12,000,000-15,000,000 成交价 RMB 32,775,000
材质 形制
出版:
·《东方艺术》,Bluett & Sons,伦敦,1988年,图版14
·《美国私人收藏中国早期陶瓷》, J.J.Lally公司,纽约,2005年,编号53
·《香港佳士得二十周年 1986-2006》,中国艺术品精选,页29
·《私人收藏宋瓷精选》,埃斯肯纳齐,伦敦,2015年,编号30

备注:
· 肯里夫勋爵(Lord Cunliffe)旧藏,伦敦,编号3, (购自1940年代)
· Bluett & Sons公司旧藏,伦敦,1988年
· 出光美术馆旧藏,东京,日本
· 埃斯肯纳齐,伦敦
· 香港佳士得,2001年4月9日,编号648
· David Goldstein博士旧藏,纽约,购自2001年
· J.J.Lally & Co旧藏,纽约
·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LL41,购自J.J.LALLY
展览:
· Bluett & Sons公司,1998年,伦敦
· 塞克勒美术馆,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剑桥,2002-2003年
· J.J.Lally 公司,2005年,纽约
· 《私人收藏宋瓷精选》,埃斯肯纳齐,伦敦,2015年,编号30

细观此盘,圈足露胎,呈褐黑色,胎质细密,口沿下及近足处有些许缩釉,亦可看到深黑色的胎骨,与老虎洞窑址出土残片特征甚为接近。器身通体内外满釉,釉色青灰,釉层凝厚温润,呈现出深浅两层开片现象,深邃幽远,浑然天成,这些无不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南宋官窑瓷器所呈现的特征相符。
南宋官窑,尚有致精之品存世,为杭州两处窑址所不见,或因时人惜其珍,虽见残疵,亦不弃之;再或因其并非二窑所出,实另有精小御窑,奉旨承造,尽寥寥数年而已,故今人尚未得其真貌。如此众说云云,究其所以,仍未尽知。可见一例「宋 官窑葵瓣口盘」为清宫旧藏,著录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下》,2002年,页34,图版29;其盘型为六瓣花口,亦为折腰,通体满釉,并伴有开片,釉色与本品极为相近;两者胎色皆为灰黑,开片呈深浅不一遍布,深邃幽远的青瓷釉色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征近乎完全一致,可资比较。另有相似一例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者。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藏有两例宋代官窑葵口盘,形制皆为六瓣葵口,腹部折腰,一品口沿与本品一致为流釉微露胎状,另一品为口沿包铜口一周,二者尺寸皆小于本品。
此类官窑盘,无论作为实用或品赏,深得历朝鉴藏名家倾慕崇尚,代代不绝,乾隆皇帝亦列其中。两例底足施釉处皆落乾隆皇帝之御题诗「鐡足冰纹火气蠲,口分六出体规圆,较于瓶斝犹多见,华者脆和朴者坚,乾隆丙申夏御题」落「古香」刻款,诗文出自于《清高宗御制诗集·四集,卷八十九》,示两例皆为清宫旧藏,为乾隆皇帝私人收藏之古物,可见乾隆皇帝对其评价甚高。此件盘之后辗转流入民间,最终被大维德爵士购得。大维德爵士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约开始于1914年,当时主要从英国当地古董商如布鲁特父子(Bluett &Sons)处购入,而其最重要的收藏则得自于1927年盐业银行出售溥仪抵押在那里的清宫珍宝,这一收购行为历时长达一年,几经与盐业银行谈判才最终达成一致,最后他成功购得了40多件清宫旧藏精品,其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以宋官、哥为主,约20余件,很多上刻有乾隆御题诗。据郭葆昌辑《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录》记载,清宫旧藏中有乾隆御题的瓷器大约有199件。在大维德收藏中,有乾隆御题的瓷器20件左右,大部分御题藏品出自这批银行出售的清宫旧藏,这也是除故宫收藏外,其它刻有御题器物的私人收藏最重要的来源。大维德基金会的藏品,对于器物的参照对比,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收藏的此件官窑葵口盘,无论其造型、烧造方式、不规则之满身釉面开片等特征,皆与本品有着极为一致之处。
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例,可兹比较。其展览于《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特展,为一例「南宋 官窑青瓷葵口盘」,折腰之比例造型与本品一致,唯底足未见支钉烧痕迹,圈足内亦有镌刻乾隆皇帝「咏官窑葵花盘」御题诗,落「太璞」方印。此件盘著录于《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台北故宫博物院,2012年,页93,图版23。自此,台北故宫所藏个例,与欧美博物馆所藏个例可知,乾隆皇帝对官窑器物钟爱有佳。从各首御题诗中,便可流露出来,乾隆一朝帝王,对高古艺术鉴赏的重要审美思维。
南宋官窑为宫廷所设立的御窑,所烧瓷器专供皇家御用,工艺讲究,存世稀少,流传有序,绝大部分收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以及欧美博物馆中,故极为珍贵。南宋官窑按照设立时间的先后和置窑地点的不同分为「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两处。据宋代文献《坦斋笔衡》的记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宋代盛行单色开片之器,极其素雅的风韵受到了宫廷及文人士大夫的喜好及鉴赏。由于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了刻有「修内司窑置」的窑具,学界认定此窑即为文献所记载的修内司官窑,窑址出土了造型丰富的各类瓷器,包括多件葵口、折腰盘类,收录于《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
此盘为英国著名收藏家坎利夫勋爵(Lord Cunliffe)旧藏,其收藏皆购自上世纪40-50年代,其中不乏有极高规格之眷品,可见一例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后售于香港苏富比,2013年10月8日,编号101,成交价141,240,000港币。本品继Cunliffe勋爵之后,更为佳品并经名家递藏。随后由英国著名古董商Bluett & Sons入藏,日本出光美术馆入藏;再经当今著名两大古董商埃斯肯纳齐(ESKENAZI)与蓝捷里(J.J.LALLY)够得,最终雅蓄至十面灵璧山居收藏至今。

(乾隆九年)十一月十四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官窑葵瓣洗一件(随紫檀木架)……传旨着俱配文锦匣锦袱入干清宫头等,钦此” 《乾隆九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乾隆十年)二月初十:“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官窑葵花洗一件,传旨着送往圆明园入多宝阁,钦此” 《乾隆十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如冰似玉的宋代官窑青瓷
(吕成龙)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堪称名窑迭出的时代,在众多名窑当中,官窑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瓷窑之一。
广义上的官窑是指官方设置的专烧宫廷、官府用瓷的窑场。这里所谈的官窑是狭义上的官窑,即古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窑)之一的官窑。按照南宋文献记载,宋代官窑有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之分。
北宋官窑最早见于南宋人顾文荐撰《负暄杂录》和叶置撰《坦斋笔衡》记载,两书所载文字基本相同,但由于这两部书都已失传,故也不知成书先后。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撰《说郛》、《辍耕录》分别收有《负暄杂录》和《坦斋笔衡》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如《说郛》卷十八引《负暄杂录》「窑器」条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后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目前学术界对北宋官窑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北宋官窑遗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只是尚未被发现,因缺乏有关窑址具体位置的文献记载,加之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窑址被埋在地下数米深,致使考古发掘工作难以开展。第二种观点认为北宋官窑即为汝窑,开封不具备设窑的条件。
南宋官窑之称谓与北宋官窑相对应。北宋覆亡后,高宗南渡,朝廷沿袭北宋遗制在都城临安(今杭州)设窑继续烧造宫廷用瓷,世称南宋官窑。据上述《负暄杂录》记载,南宋官窑应有两处,一处在修内司,称为「内窑」;另一处在郊坛下,即郊坛官窑。位于杭州乌龟山的郊坛官窑遗址早在1930年即被发现,后于1956年、1985年冬至1986年春进行过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实物标本,并在窑址所在地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于1991年11月11日起对外开放。关于修内司官窑,多数学者认为是位于杭州凤凰山麓的老虎洞窑。该窑位于杭州市万松岭南坡与凤凰山东北角向东一延伸山冈间的山坳里,处在南宋修内司的后面,南宋时属于修内司的管辖范围,其地理位置与「置窑于修内司」的记载又相吻合,因此,该窑址应属于南宋修内司官窑。若按发现地命名,该窑址亦可被命名为「老虎洞窑」。
1996年9月,暴雨冲刷使得杭州市业余古陶瓷爱好者得以发现此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得知此事后,立即对该窑址进行了封闭保护,并于发现窑址的当年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该窑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除了部分地层被有意保留以外,两次发掘几乎揭露了该窑址的全部文化层,实际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发现并清理了一批遗迹,包括3座龙窑、4座小型素烧炉、7座作坊基址、4个澄泥池、两个釉料缸、24个瓷片坑、若干个陶车基座等。发掘出土了分别属于北宋早期、南宋前期、南宋后期和元代等四个时期的大量瓷片、素烧坯和窑具等。其中有大批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为研究宋代官窑瓷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宋代官窑瓷器传世数量有限,绝大部分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且基本都源自清代宫廷旧藏。除此之外,也有少量散存于国内外各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宋代官窑青瓷造型繁多,设计者力求以优美的造型美化宫廷生活。从审美角度看,无论何种造型,均给人以古朴典雅之美感。造型以盘、碗、洗等最为多见,可分为圆形、葵花、葵口、菱口、折沿、蔗段等诸式。器物均造型规整、做工精细。碗足多露胎,采用垫饼垫烧。盘、洗既有垫饼垫烧者,也有支钉支烧者。支烧者器底所留支钉痕一般比汝窑青瓷上的支钉痕大且圆,断面呈黑灰色。琢器(非一次拉坯能成型者)也不少,见有瓶(图一)、壶、炉、樽、花盆、盏托、花觚、渣斗、垒子、花插、钵等,每一种又可以细分。造型多模仿商、周、汉代青铜器和同时代金银器。以花形设计盘、碗、洗等器物是宋代各瓷窑的常见作法,其仿生造型和繁多品类显示出宋人对各种花的热爱。仅以花形盘为例,就见有五瓣葵花式、四瓣菱花式、六瓣葵花式、十瓣葵花式、十二瓣菊花式、二十四瓣菊花式等。在宋代官窑青瓷盘中,以六瓣葵花式盘最为多见。这种宋代官窑青釉盘在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图二),宋代定窑烧造过白釉六瓣葵花式盘(图三)、宋代龙泉窑烧造过青釉六瓣葵花式盘(图四)、宋代越窑烧造过青釉刻花六瓣葵花式盘(图五)、宋代哥窑烧造过米黄釉六瓣葵口盘(图六),这种六瓣葵花式盘在宋代漆器中亦有所见(图七),可见其受宋人喜爱之程度。
社会上流传的宋代官窑瓷器本来就如凤毛麟角,因此,此类拍品一经出现,就一定会引起古陶瓷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的极大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于今年春季拍卖会上拍卖一件流传有序的宋代官窑六瓣葵花式盘(图八),此盘口径13厘米,通体呈六瓣葵花式,撇口,浅弧壁,折腰,圈足。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粉青色釉,足底露胎,系垫饼垫烧处。此盘造型规整、釉层肥腴、釉面匀净,品相完美,堪称宋代官窑青釉六瓣葵花式盘中的精品。
官窑瓷器的装烧工艺主要有三种:一是平底或圈足满釉裹足支烧,底上留有圆形支钉痕,此种烧法与北宋汝窑瓷器相同,有人因此认为这是北宋汴京官窑作品。实际上此说不能成立,因为此类圆形支钉痕非北宋汴京官窑器所独有,杭州乌龟山南宋郊坛下官窑及凤凰山老虎洞窑遗址亦出土有此类标本。二是浅宽圈足或窄圈足垫烧,足底露胎,呈酱褐或铁黑色,因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有此类标本,故有人认为此类垫烧器应属于南宋郊坛下官窑作品。三是圈足垫烧加支钉支烧。这种烧法加支钉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防止器物塌底。
从瓷器装饰方面看,宋代官窑瓷器、汝窑瓷器和哥窑瓷器等绝大多数都无刻划、剔花、印花装饰,更无彩绘装饰,只有个别器物采用刻、印花装饰。一般器物或无装饰,或只是在器身凸起几道弦纹装饰。装饰上的朴素无华,显示出宋代上层社会用瓷追求细润净洁、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即追求清淡含蓄之韵味。这不至于像彩绘、刻花、印花瓷器那样,让图案、色彩夺人眼目,避免了喧宾夺主之弊。
关于宋代官窑瓷器釉色,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实际上粉青、淡白及油灰三种并不能概括宋代官窑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上确是符合实际,这种釉因釉层较厚而显得青翠淡雅,颇具天然美玉之质感,可谓不是美玉胜似美玉。宋代官窑瓷器的釉面多开有大小不一的片纹,开片大者,片纹稀疏,开片小者,片纹细密。片纹一般呈黄褐色,文献称之为「鳝血色」。被片纹分割的釉面上常显露层层相迭的「冰裂纹」(图九),若盯住器物上的一处冰裂纹,慢慢转动器物,会发现冰裂纹时隐时现,妙趣横生。
欣赏宋代汝窑青瓷和官窑青瓷颇似读苏轼所作婉约类词,「明月」、「青天」、「芳草」、「绿水」、「春雨」、「小溪」等苏轼词中用过的词语不断映入脑海。宋人张炎《词源》曰:「东坡词如水龙吟咏杨花、咏闻笛,又如过秦楼、洞仙歌、卜算子等作,皆清丽、舒徐,高出人表。」如果说苏轼的词高出人表,那么汝窑、官窑青瓷则高出宋代诸窑青瓷,堪称当之无愧的「宋瓷之冠」。
宋代官窑制瓷工匠对器物形体、制作工艺、釉质釉色之讲究颇为苛刻,可谓用尽心机,产品几乎达到让人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致使宋代官窑瓷器被后世视作青瓷中的典范。鉴于其非凡的影响力,自元代以来宋代官窑瓷器即不断被仿烧,仿品或只模仿釉色,或全方位模仿,鉴定时主要还应从造型、胎釉、制作工艺等方面寻其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