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724 傅抱石 1943年作 二人山际论古今 镜心

二人山际论古今
拍品信息
LOT号 2724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43年作 二人山际论古今 镜心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87×29cm 创作年代 1943年作
估价 2,800,000-3,800,000 成交价 RMB 6,32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其命维新》纪念傅抱石诞辰110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集,第32-33页,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年。
【题识】二人山际论古今。悟千先生教正,癸未秋,傅抱石于重庆西郊山斋。
【印文】傅抱石印、新喻、抱石斋
傅抱石自1939年入蜀居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羁留川东前后八载。在这八年里,画家以超常的勤奋和无限的热情,独创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以“抱石皴”令画坛为之一振。傅抱石曾自己说:“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是辜负了四川的山水……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沈缅于东南的人所没有、所不敢有的。”这段时间是傅抱石创作的重要时期,在金刚坡时期创作的作品一直被视为傅抱石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此幅《二人山际论古今》创作于1943年,正是傅抱石在重庆潜心创作的时期,他把画面大部分都布置成重重的山峦,形成铺天盖地宏大之势。但在这般看似纷乱的“结构”里,却很有层次,他以破笔散锋大胆入画,连皴带擦,营造出画面的浑然一体,苍茫混沌的效果,再加以渲染,把线和皴统一成面,便分出远近虚实,将整幅画面的调子达到统一,画面左下方的有两位高士畅谈古今,右下方书童正为二人送去煮酒,为画面增添了趣味,他笔下的人物隐于山中使得山石树木更加悠然磅礡。

巴蜀山水对傅抱石熏染至深,其曾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叙述过这种影响:“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沈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这次我的山水的制作中,大半是先有了某一特别不能忘的自然境界后演成一幅画。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当然为着画面的需要而随缘遇景有所变化。或者竟变得和原来所计划的截然不同。”
从1939至1946年,在金刚坡的这八年之中,傅抱石先后举办了5次个展与联展,由于风格雄奇畅快、水墨淋漓、气势磅礡、撼人心魄,而在画坛声名鹊起,也标志着傅抱石进入了绘画创作的高峰期。
傅抱石在这一阶段改变了自己过往的作画习惯和技法,画风大变,展示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此画便是其金刚坡时期的山水佳构。
在此时期,傅抱石作画,喜将画作呈现为灰黯腺胧,留白不多,与其早年留日所见“朦胧体”某些画风相类似。所使用材料系四川产的一种皮纸,俗称“铜骨皮”,此纸坚韧耐磨,不易起毛、破裂。能耐多次渲染与擦皴,在风格面貌上,自然与一般宣纸画作有别,傅抱石此后一生均喜爱和擅长使用皮纸作画。这一时期傅抱石的山水画中山石轮廓逐渐湮泯,而形体内的质地则笔墨交错。喜作雨景,通幅罩染,雨势层次前后可辨。墨色淋漓酣畅,而勾描笔线则盘桓纠绕,且速度疾快。对个别景物的描写则逸笔草草,融铸于通幅的气势与情景中。徐悲鸿盛赞傅抱石此时风格“在轻重之气有微解,故能豪放不羁,改革了三百年来低靡不振之习气,为继张大千、黄君璧之后的健将,画坛将会有必盛远景的征兆”。生气蓬勃的创作活力使傅抱石开辟出自己的风格,因此不论是地理环境或文化渊源,四川金刚坡可说孕育了傅抱石艺术风格的成长和成熟。
从画法上看,山石和林木以破笔散锋的“抱石皴”快速写成,极尽毛笔之所能,利用笔尖、笔肚、笔根去勾勒皴染,不过分计较物象的真实性,而是渲染一种氛围。用墨酣畅、润泽,近景施以大片浓墨,却没有焦厚之感;远山以淡墨为之,设色极淡,赭色渲染山体,薄染几笔石青,重以情态;林下高士则以细笔写成,笔线精谨,神情幽淡,颇有高古之意。整幅意境深邃,章法新颖,画家以浓墨、渲染诸法,将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蓊郁淋漓、气势磅礡的效果,表现出巴蜀山水之苍茫厚重的特质,虽率意简略,却有一种豁达天真的情绪在其中。傅抱石常在醉酒之后作画,这或许可以理解其作品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