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115 段建伟 1999年作 送菜

送菜
拍品信息
LOT号 1115 作品名称 段建伟 1999年作 送菜
作者 段建伟 尺寸 125×110cm 创作年代 1999年作
估价 6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出版
《小孩——段建伟油画》 P73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年版
签名:1999 DUAN
大约从前几年开始吧,我画里的小孩不知不觉地多了起来,问起缘由,我竟不知如何作答。想来想去总要和自己的童年扯拉上。这真是我自己的童年生活吗?想来还不能算是,被一次一次问起的那个画里的小孩,当然也并不是我,但自己总免不了搅和进去。好像小孩成了一个更好的方式,也成为一个借口。
编成一本书是前一阵子的事,刚开始的犹豫被朋友们玩笑般的鼓励化解了。我就想起多年前母亲带回家的那本都是小孩的挂历,由于母亲的喜爱让我记忆很深,我就想用这种方式编出来,全当我带给母亲一本挂历了吧。
小孩的时代离我越来越远了,当我一次次被人当成老汉儿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正涌动着少年人那样的傻念头呢。
——段建伟

段建伟的文艺复兴(节选)
文/莫妮卡·德玛黛
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民或农村人的形象不断出现在段建伟的画作中。有些人会带着农具(《荷锄》一、二,1995、1996),有些人徒手(《读书少年》,1996);他们都会拿着一本书,翻到某一页,在短暂的白日梦让位给好奇心和专注之后,可以重新开始阅读。不过,画中人物拿书的姿势颇为漫不经心(除了2000年作的《读书》,60×50 cm),不像几十年前人们手握毛主席的红宝书时那样激情四射;这些书好像是些诗集或哲学书,适合边阅读边思考,边幻想,让人脱离现实,而不是带着革命的热情投身现实。我问自己,为什么书籍常常出现在这些年轻的乡村梦呓者手中?有些青年人被描绘成在行走中,激烈争论着书里的内容,带有一种激昂的、甚至狂热的神情;有些人在为争执中撕坏的书争论不休(《夺书》,2004,115×85 cm)。段建伟选择这些人物,可能是因为他父亲从事写作,喜欢写同乡的生活,讲述亿万河南人的故事;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如今人口密度很高,经济上相对落后,但传统和风俗保存得十分完好,河南人也都相当大方机智。他选择这些人物,可能是因为想强调文学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文学对他也是画家的妹妹段建宇同样重要),文学帮助我们脱离现实,逃离日常生活的琐碎,创造出只属于我们想象的诗意世界,在艰辛中忍辱负重。此外,即使最卑微的人都有可能享有文化,这值得尊重。这些人可能不得不在田间劳作,没有像城里人那样享受各种文化教育的条件,但是他们懂得如何最充分地利用自己读到的书;他们可能躺在地上,周围是舒缓的山坡,读一小会儿,花些时间冥想,眼神迷离眺望远方,好像让刚刚吸收的词语在胸中产生共鸣,然后再读下去。也许画家更想“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看得很重要,这种事件形成的气氛把画面中所有的东西都笼罩在里面,给人一种隐隐的紧张感,人物的关系包含某种隐秘的让人捉摸不定的因素,他们超出了事件本身的意义。让这个小小的事件有了多元性,一个有意思的动作带来一种不确定的东西,有点像火上浇油,让事件更加紧张和不好捉摸,显得更加有意思。”
我认为画家在这些人物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把许多梦想融入到了他们之中,把年轻时的许多激情灌注了进去。这些人物没有显著特征,画家注意的是整体气氛,而不是细节描摹,这些人物带着些乡情,带着些许顺从,或许是画家已逝青春的化身;虽然画家有着不同寻常的抱负和诗意的念想,但可能他和其他同乡都不大一样,不得不忍受孤独,甚至误解;即便如此,这些人物代表了他对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