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086 唐人写经 律藏第四分卷第六 手卷

唐人写经 律藏第四分卷第六
拍品信息
LOT号 1086 作品名称 唐人写经 律藏第四分卷第六 手卷
作者 -- 尺寸 画心23×280cm;题跋23×273cm 创作年代 --
估价 3,0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7,187,5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手卷
出版:
1.《文物天地》,2018年第2期(总第320期),第90页。
2.《收藏家》,1997年第3期,第20-24页。
3.《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第10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
著录:
1.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卷十一题跋,《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29册,第2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王文治《快雨堂题跋》,《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五册,第38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3.何炎泉《陈淮的书画收藏与嘉庆皇帝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故宫学术季刊》第三十二卷第三期,第146页,2015年。
题识:律藏第四分卷第六。调部第一。五十五。
鉴藏印:二酉、姜绍书印、笪重光印、姜氏二酉家藏、道甫经眼、王懿荣、莲生审定
题跋:
1.右书律藏第四分第六卷计四百六十三行,盖唐贤真迹也。向于宣城梅氏曾见三纸,循斋总宪告余康熙癸未李文贞公抚畿甸时,获宋刊初学记,中有衬幅皆书善见毗婆沙律,内十余纸有天祐年月,乃知为唐人书,因以绢素易之。梅氏分得数十行,此卷与之正同。后有笪江上、姜二酉鉴藏印,不知安溪于何时流传至润州?今岁仲春,与梦楼同客长安,于抚署中,出以见示,结构精稳,骨肉和畅,正孙虔礼所谓有法有度,在唐人中亦称善手,洵希世珍也。是日,秋帆前辈并出所藏唐临右军瞻近、蜀人二帖以观,座中欢喜赞叹,譬之元奘入五印度获睹薄伽梵金光明相,一时悲喜,殆不自持,谨书数语,以识欣遇云。时乾隆乙未春分前二日,道甫严长明。钤印:严长明、道甫
2.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有持此卷求售者,以为赵荣禄迹。余心知其为唐人书,亟购之。何以知其唐人也?余向座主大司寇秦公处得睹灵飞经真迹,即董文敏鉴定为锺少京书者也。嗣于郑君琰处睹蜀相王错书法华经,经旧藏成都古塔中,塔圮而经见,见者分裂持去。郑君时官蜀,故得分十数页,同时有顾助教镇亦得之,余有诗纪其事,编丁香馆集。此卷书格在灵飞经之下,而迥出法华经之上,其神采气韵则与二帖大略相同,故断其为唐人也。董文敏尝谓书家品韵可望而知,余最服膺其言,盖所谓真鉴者,不藉史书杂录之考据,不倚纸绢印章之证助,专求品韵,自得于意言之外。及证之考订之家,瘁心劳力,辫析于僻书秘记纸色墨色之间者,究未尝不合,时或过之。余之持此论也久矣。己亥,余客杭州将一载,药洲陈公与余弱冠时为同年友,继又重以姻亲,所谓交且旧者,莫逾于此,去年以转运自闽移浙,暇日相与过从,论订古今法书名画,或各出所藏,更相质难。公之鉴定书画,确有特识,非徒求之于形貌间者。余阅世五十载,或交当代之贤人君子不一而足,精鉴如公,未之遇也。一日,公自言生平见法书甚多,特未见唐人小楷,余谓虞褚之迹,世不多有,若唐经生书,则余家有之。公惊喜必欲一观,因遣使自京口取至,公一见携之而去,索之则不肯出矣。先是,余与公约,此卷甚长,公如见爱,可割半相赠,至是,公欲全得之,以为一加割截,恐离之则两伤也。余于书画烟云过眼,曾不吝情去留,然深惧此卷去,而临池无所仿效,老年书法将日益退,未免生桑下之恋。一日,公忽遣使持此卷及书来,书曰唐人真迹,古趣盎然,令人心醉,屡欲攫取,于义不可,谨奉还,幸勿视他人也。书画本韵事,其间直道存焉,人品系焉,其今两得之,余思古来收藏家,往往不免巧偷豪夺之病,贤如蔡君谟,尚有商于六里之说,况其他乎?展书披卷,深服公克己之学,度越古人万万矣。亟命工割截为二,上之于公,以践前约。两卷之首皆有“尔时世尊在王舍城”一说淫戒,一说盗戒。若本来应分两分者,他日两家子孙各收其一,使知吾二老之交情气谊如此,自是佳话,且为千古收藏家增一重公案也。卷末严道甫侍读跋,并以奉公,跋中所谓毕中丞藏唐临右军瞻近、蜀人二帖,曾持与此书反复比较,味其品韵,亦是一家眷属,故附识之。道甫号善鉴,专以考据精博为事,又昨余之所能及也。乾隆四十四年岁在己亥冬十月旬有二日,丹徒王文治。钤印:王文治印、曾经沧海、柿叶山房、王氏禹卿、梦楼
3.李文贞公所得有天祐年月,此卷固无之,既云此卷与之正同,则非即彼物明矣。乃又云不知何时由安溪至润州,何耶!唐人写经近世屡出,皆从古浮图中检得者,余亦往往见之,道甫、梦楼时盖犹罕遘也。何绍基记。时咸丰己未八月,吴庾生世讲因秋试携至历下获观并记。钤印:蝯
4.同治辛未九月四日,仲饴、庾生两君携此卷来,南皮张之洞与小西安张德容、福山王㦤荣同观。前三年戊辰四月,海丰被兵,是卷卷首为所撕裂,今重复装裱完好,故卷首数行有折皱痕。是日并观王君所藏唐人书七宝经暨六通九品经两段,七宝经是贞观廿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书,之洞记。钤印:之洞私印
5.经尾署八字律藏第四分卷第六,又隔书调部第一四字,旁书五十五三小字,此段自是此经,无尾。丹徒王氏截留戒淫一段,当近接此段,文前无书记年月可考,文内有世、民等字无阙笔者,若定为唐人书,当是塔庙中所藏读本,非进呈本矣。卷为硬黄纸,朱栏,略视余所得刘氏旧藏六品九通残经两段,正同书韵,古版不似,而凝腴胜之。俱与风峪、房山等处齐、隋刻经石似,证之齐隋诸碑,书脉亦合。此世民二字又不避,臆度当在唐人前也。前跋谓与唐临右军二帖似,恐非真鉴。余酷嗜唐人写经墨迹,较碑刻为易睹,可以寻订书脉,而知宋刻唐临汉晋诸帖之伪。至宋人写经又直接唐人后,观此袖流书尚知不离其宗,何今士夫无之?此书学中关键也。同治九年四月八日福山王㦤荣借观。并录入唐经考中。吴庾生贤表道兄收此卷,是正此语。钤印:七宝经室
6.右写经二百三十八字,遒紧秀拔,唐贤之入晋室者。或以民愍二字为款,不知武德九年太宗下令二名不偏讳,世民二字不连者,不须讳避,故贞观中碑如房彦谦、温彦博、皇甫诞、裴镜民、于孝显等皆不缺笔,永徽以后,世改书代,民改书人,或甿或氏或阙笔,然世字不缺者尚多,如定慧师碑,世字十见,惟前一字阔笔,又杨谈、幢花台铭、元秘塔之类不缺者不能遍举,民字不缺,亦间有之,如程修己志内民间事、长孙氏志劳徽无泯、薛刚志勒夫珉础、魏邈赵氏志风烛泯充,此外亦不多见矣。是书结束精严,以字体论之,的近初唐,与中晚以后气局散缓者迥异,其直书民愍二字,还可证其为初唐人书,而又何疑耶!因书此以质心泉大雅,不知以为然否?庚戌立冬后五日芸斋石景芬识。钤印:景、芬
展览: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02日-2012年11月10日。

说明:
1.姜绍书、笪重光、王文治、奕谟、吴重熹、吴峋递藏。奕谟,号心泉,贝子街,封镇国公。端亲王孙,任右宗令。善书,兼工山水,学王原祁。吴重熹(1838-1918),字仲饴,山东海丰人。历任河南陈州知府、开封知府,福建按察使,江宁、直隶布政使,护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江西巡抚、河南巡抚等。吴峋(1839-1894),字庾生,山东海丰人。吴式芬孙,吴重周子。同治四年(1865)进士,由礼部郎中补授江南道御史掌湖广道。
2.严长明、王文治、何绍基、张之洞、王懿荣、石景芬题跋。严长明(1731-1787),字冬友,一字道甫,号用晦,江苏南京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南巡时,被召试赐为举人,授内阁中书,旋入值军机处七年。在毕沅门下数年,后又主讲庐阳书院并任山长。家中藏书颇富,筑归求草堂。著有《毛诗地理书证》、《汉金石例》、《征献余录》、《归求草堂文集》等。石景芬(1797-1874),字志祁,号云斋,江西乐平人。道光元年(1821)中举,次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历官工部主事、员外郎、权安肃道道员、金华知府、四川盐茶道、皖南兵备道等职。

清严长明王文治诸家跋唐人写经卷
史树青
初唐人书《四分律》一卷,硬黄纸本,朱丝栏,纵22.8、长281厘米,尾书“律藏第四分卷第六,调部第一,五十五”等字,书法高古,结撰圆匀,用笔纯熟,颇似陈、隋间人智永书。卷后有清人严长明、王文治、石景芬、何绍基、王㦤荣、张之洞等跋,从严长明跋文中,知清代民间所见唐人写经,当以李光地(文贞公,福建安溪人)于康熙癸未(四十二年)所得为最早,以写经用为宋刊《初学记》衬纸,故纸幅不大,残叶不全,因发现上有天祐年月,故定为唐人写经。
此卷有清人笪重光、姜二酉收藏印,为乾隆三十九年王文治所购得,并于乾隆乙未(四十年)春,文治在北京与严长明、毕沅等共同欣赏。当天,毕沅并携来唐临王右军《瞻近》、《蜀人》二帖同观。乾隆己亥(四十四年)王文治客杭州,与至友陈药洲(淮)论订古今法书、名画。一日,药洲自言生平见法书甚多,特未见唐人小楷。文治谓,虞、褚之迹,世不多有,若唐经生书,则余家有之,因遣使自丹徒取至。药洲一见携之而去,文治索之,则不肯出矣。……一日,药洲遣使持卷送还,并附信说,唐人真迹,古趣盎然,令人心醉,屡欲攫取,于义不可,谨奉还,幸勿示他人也。文治展书披卷,深服药洲克己之学,度越古人,乃命工割截为二,幸而两卷开头皆有“尔时世尊在三舍城”,一说淫戒,一说盗戒,遂以淫戒自留,而以盗戒赠药洲,王氏长跋,专记此事。兼论唐经之书法价值,甚详,见所著《快雪堂题跋》卷三,文字内容稍有改易。药洲名陈淮,字望之,河南商邱人,乾隆拔贡,历任湖北布政使,贵州、江西巡抚,嘉庆十五年卒,见《清职官表》。清代书画鉴赏名家也。
今所见此卷盗戒文字157行,而严长明原跋称共463行,知所减306行,即淫戒部分,为文治自留者。盗戒赠药洲,连同严跋一并赠之。严长明字冬友,一字道甫,江宁人,乾隆时以诸生献赋行在,召试,赐举人,累官内阁侍读,诗文奇纵,博通古今,藏金石文字甚富,历充《通鉴辑览》、《清一统志》、《热河志》纂修官。有《毛诗地理疏证》、《汉金石例》等。《清史稿》有传。
从石景芬的跋文中,知陈药洲后,归宗室奕谟(心泉),景芬精于史讳学,特别说明唐永徽以前民、泯二字不避讳之规定,而证明此卷为初唐人书,甚有见地。景芬字志祁,号芸斋,江西乐平人,道光三年癸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主事,官至安徽芜湖道,见《词林辑略》。奕谟为端亲王孙,贝子衔,封镇国公,任右宗令,善书,兼工山水,见《八旗画录》。
此卷继归吴重熹(仲饴)、吴豳(庾生)兄弟,该兄弟为山东海丰金石家吴式芬(子苾)之子,在京求得何绍基、王㦤荣、张之洞题跋,诸家在跋语中提出许多重要见解。同治九年,王靓荣在跋语中提出“书脉”之说,谓“余酷嗜唐人写经墨迹,较碑刻为易睹,可以寻订书脉,而知宋刻唐临汉晋诸帖之伪”。这对于法帖之学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翌年,同治十年,张之洞跋语中,称㦤荣曾携《七宝经》及《六通九品经》两段相示,则知王氏于同治间尚藏有唐人书残经。
——此文原载于《收藏家》,1997年第3期,有删节